大医生汤小东做好每一道ldquo

2021-5-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主笔

丁姗姗

新媒体编辑

雪酱

摄影

于佳丁姗姗

希波克拉底誓言曾这样写道: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医院骨肿瘤科副主任,从医20年来,汤小东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温度。

“做到能力以内的极致”,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无论是手术台前的日夜奋战、将手术工具进行逐步完善,或是为更多患者制定“利益最大化”的治疗方案,一次次面对难题时的探索和突破,在汤小东眼中,都是“事关生命”的选择题。

而他,正是要在这份与病魔博弈的较量中,交上一份自己的答卷。“医生就是解决麻烦的工作。让更多患者感觉好一点,就是我们心情最愉悦的时刻。”

“发现问题怎么办?当然是想办法解决!”

医院骨肿瘤科,一台台排满日程的手术无疑占据了医生们的大多数工作时间。身为科室副主任的汤小东更是如此。除了查房、门诊等日常工作,他平均每天都要在手术台旁驻扎将近10个小时,深夜归家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骨肿瘤科的手术一直是“技术+体力”的代名词。曾有一次,汤小东连续作战十几个小时,只在手术接台的间歇进行了短暂的休息。在科室资料信息员王鹏眼中,汤小东具备了“高超的技术和铁打的身体”,“在手术台上,永远看不到汤主任面露疲态,下台之后,他才会用一听可乐解乏”。

作为科室培养的第一个博士,汤小东早期便跟随导师——亚洲骨肿瘤“第一刀”郭卫教授参与了全骶骨切除、全脊椎切除、骨盆保肢重建等开创性工作,不仅早早成为郭主任的得力助手,也是最早被“独立放行”的得意门生。

“汤大夫做手术特别细致稳妥,除了迅速成长为一名成熟医生之外,更是在骨肿瘤方面的全面型医生。”谈及大弟子,郭卫教授赞不绝口。

↑左一为汤小东教授

在骨肿瘤领域中,脊柱肿瘤可谓是最有难度的病症之一,因其在人体中的位置特殊,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手术禁区中的禁区。尽管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个禁区已被成功突破,但脊柱肿瘤依然是“塔尖”领域。

也正是由于“全面”的前提,两年前,在郭卫主任的带领指导下,汤小东逐步将亚专业向脊柱肿瘤方面侧重。“我们就是要解决治不了的病。能治的病就要放在历史长河中了!”

在手术中,好琢磨的汤小东善于使用小技巧,令手术的效果事半功倍。交流时,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发现问题怎么办?当然是想办法解决啦!”

针对脊柱恶性肿瘤,脊椎的整块切除,不仅可以达到理想的外科边界,减少污染播散,也是控制肿瘤的最好方法。

而在全椎体切除手术中,快速安全地切断间盘或椎体时,用于保护脊髓的“窄挡板”便是汤小东和团队共同“再加工”的成果。对此,他却异常谦虚:“脊髓的保护挡板,在国内外文献早就有所提及,我们只是在使用过程中,把‘兵器’改得趁手一些罢了。”

原来,由于脊髓的活动度很小,脊椎形状有弧度,椎体和椎体之间也并非完全平面,如果挡板过宽,就会对脊髓造成很大刺激,而且太宽的挡板也基本用不上。于是,根据实际操作情况,汤小东把保护挡板的宽度从3公分改成了1.5公分。

“其实,就算是文献中,也没有完全规定挡板的具体尺寸,一切问题都是实践中发现,然后进行不断地改进。”

类似这样的“小心思”,在汤小东身上其实还有很多。

骨巨细胞瘤刮除复发率很高,除了病症本身的侵袭性之外,瘤体刮除的彻底与否,直接影响到复发几率的高低。尽管可以在手术时,尽可能把“骨窗”开大,用磨钻打磨、把骨脊打掉,但里面仍然会有一定角度的盲区,不能完全看清内部细节。

“关节镜、胸腔镜我们都考虑过,但都是比较繁琐的方式,需要很多设备,操作起来也比较麻烦。”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汤小东几乎把所有可以用到的工具,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一个不起眼的设备——牙科镜,突然令他眼前一亮。“牙科镜小巧,可以伸到骨腔内部辅助看清各个角度,再加上外加光源明亮视野,就可以把瘤体刮除得更加干净。”试验过几次之后,果然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在主治医师王睿峰眼中,汤小东是个“接地气”的实干派。“汤主任善于思考和总结,发现任何问题都要仔细探讨。力求可以做得更好、更完善。”

汤小东说,外科大夫都是完美主义者。“我们就是解决麻烦的工作。解决一件,病人就会好一些。如果能够通过这些改进,让更多患者感觉好一点,我们的心情就会更愉悦。”

直截了当的“男神”

挺拔的个头儿、利索的发型、儒雅俊朗的外表再加上高超的医技,身着白大褂、走路带风的汤小东被年轻同事们偷偷称为科室里的“男神”。

门诊时,汤小东的话语并不多,他总是希望通过最直接的语言进行最高效的沟通。对复诊患者,汤小东在询问恢复情况的间隙,不时地举起片子,迅速地捕捉着关键信息。随着目光的游离,站在一旁的患者和家属也紧张地探过身子,手指紧紧地抠住桌角。

“放心吧,没事儿,恢复得挺好的。”似乎是看出了患者的紧张,十余秒之后,汤小东放下扬起的手臂,扭过头,露出招牌式微笑。

每每遇到需要做核磁检查的患者,汤小东都会反复提醒,做核磁需要排队,可以先确认预约时间再去缴费,否则涉及退款反而浪费时间。粗算下来,一个上午的门诊,同样的话语汤小东会重复十次以上。

尽管大多时间总是将微笑挂在脸上,但在面对那些需要截肢的患者时,他也会不得不露出“冷静”的面孔。

一位十几岁的软骨肉瘤患者在父亲的陪伴下前来就诊。“大夫……我们能不能做化疗……先不……截肢。”

“这么跟您说把,孩子的情况只有通过手术解决,软骨肉瘤对放化疗并不敏感。”

“您看看还能不能想想其他的办法?”

“孩子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肿瘤围着骨头长满一圈,可以说是度无死角。哪怕是给我留出90度的空间,我都可以想办法进行操作。但是现在,只能依靠截肢才能控制病情了。”看着红了眼圈的家属,汤小东放缓了语速,拍了拍男孩的肩膀。

当被问及直接面对患者谈及病情,感觉是否有些残酷时,汤小东没有犹豫。“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都愿意与患者进行直接沟通,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病情、将要得到什么样的治疗,帮助他们面对现实,这种看上去的‘残酷’,其实也是对患者的尊重。”

如今,很多人仍然对骨肿瘤存在着偏见。对此,汤小东一下子挺直了身体,轻轻拍了一下桌子,眼里闪着光:“谁说骨肿瘤的预后不好?我们的治愈率可以达到50~60%呢!注意,这可是治愈率呀!也正是这么良好的预后,激励着我们继续探索前行。”

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汤小东眼中,人生无处不在做着选择。有时,“对”或“错”,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谈及自己的最初选择,汤小东坦言自己直到临近高考报志愿,还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定下目标。“不喜欢数学、对语文又没有太大兴趣。”于是,在家人的建议下,他选择了医科类院校。“往大了说可以救死扶伤,往小了说还能帮助亲友嘛。”也正是这么个实惠的想法,将汤小东推上了从医之路,一走就是20年。无疑,这道人生中的第一道选择题,汤小东没有失误。

而作为医生,自己进行的“每一种选择,每一次决定”,更是关系到病人的预后甚至一生。无论是门诊、病房还是手术台上,几乎每天他都要为自己的“选择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不久之前,汤小东收到一条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dwdxd.com/jsbj/11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