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几种并发症的防治
2020-10-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影响康复治疗效果及进程,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并发症的防治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状况而且是康复治疗的前提。积极防治并发症在脊髓损伤康复中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脊髓损伤患者除了压疮、泌尿系统并发症外其他一些并发症的防治。
体位性低血压脊髓损伤的部位越高,越无法正常控制心脏及血管的收缩与放松,从而造成心跳速度减慢、血压降低。在姿势改变时血管无法有效的做反射收缩的反应,因此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准备坐到轮椅之前,请先在床上练习坐,每天2到3次,每次2个小时,持续练习1到2个星期后,再开始坐轮椅。在准备开始练习站的时候,请保证坐在轮椅上不会头晕。
剧烈头疼和高血压四肢瘫的患者或者高位截瘫的患者通常会出现高血压,并伴随着剧烈头疼。这些患者有可能会出汗,颤抖,脸突然很红并且脉搏很慢,同时,人也会变得焦虑、不安。这就叫做自主神经异常反射。
自主神经反射异常通常由于麻痹部位以下,没有感觉的身体部位的疼痛引起的。只有当疼痛持续一段时间后,自主神经异常反射才会出现。虽然这种疼痛感觉不到,但是身体本身也会处理这种疼痛。通常这种疼痛是由膀胱过分充盈,泌尿系统感染,便秘,或者是由于肾结石、膀胱结石、压疮、月经、怀孕或者生产等等。一旦发生自主神经异常反射,请针对以上原因核查身体情况。
异位骨化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症发生率为16%~53%,最常见于髋关节,其次为膝、肩、肘关节及脊柱,一般发生与伤后1~4个月,但可以早在伤后2周左右,晚至伤后数年。产生异位骨化的关节会变得特别僵硬,活动起来很困难。
为了预防异位骨化的发生,进行关节被动活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不可采用暴力,以免损伤肌肉或关节,促使异位骨化发生。异位骨化后运动训练不可以造成明显疼痛,否则可加重病情。发生异位骨化后,应少用或不使用钙剂,减少局部刺激。骨化成熟后可考虑手术切除,但是注意在骨化停止生长前,请不要做手术。异位骨化一旦发生通常要持续18--24个月,如果很快去除骨化,有可能促使形成更多骨化。
肿胀脊髓损伤后,麻痹的部位(尤其是手、脚)很可能出现肿胀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血液循环不好造成的。通常四肢瘫痪的患者手脚变形,所以要尽可能减少肿胀的现象
对于四肢瘫痪的患者无论在床上和轮椅上,要在手下垫一个小枕头,这样手的位置就可以高于肘部。在床上时,脚下垫两块砖高度的枕头,以确保脚高于膝盖。缓慢的活动肿胀部位。
静脉血栓
如果把肿胀部位抬高一段时间后,肿胀现象仍然存在,并且肿胀部位摸起来有点发热,这时静脉血栓有可能已经形成了。静脉血栓是特别严重的问题,医院就诊,医院前要马上上床休息。
只有积极有效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才能保证康复进程的顺利进行,使患者通过有效的康复最大程度的恢复自身功能,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出康复的重要作用。如您有其他相关康复或工伤康复政策的问题,可留言,或来电、来院咨询。我们将给您最好的解答。
更多相关工伤政策及康复治疗咨询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