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为脊柱侧弯而生
2021-5-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什么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海医院骨科主任;但他更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他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主刀完成余例脊柱外科手术,成功率达到99%以上。在脊柱侧弯治疗领域,实现了中国医师与国际一流水平的“零距离”。
5年的时间里,医院骨科跻身于国家级重点专科行列,让以呼吸病诊医院又多了一个特色科室。
海涌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人说他是为脊柱侧弯而生的人,为了治疗脊柱侧弯可谓殚精竭虑,痴心不改。
做手术要像艺术家一样追求完美
年7月,第一军医大学毕业的海涌被分配到解放军医院,开始从事骨科工作。工作中他逐渐了解到,脊柱侧弯多发于青少年,影响其生长发育及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功能;另外脊柱弯曲造成患者外观不佳容易诱发焦虑、抑郁等,还使其求学、就业乃至恋爱、婚姻充满阻力,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海涌决心为改善治疗效果而奋斗。
经过30年的努力,海涌教授已钻研出一套独特的治疗思路。他认为,从治疗上看,每一名脊柱侧弯患者都存在差异,如弯曲的部位和程度、年龄或合并其他神经性问题等。同时,不少患者因负担不起治疗费用而不得不遭受疾病折磨。每次手术前,全面检查和评估患者病情后,海涌教授都要深思熟虑地设计出个性化治疗方案,尽可能地为患者节省费用。如采用何种矫形技术,钛钉放置在脊柱哪个部位、放几个能既节省耗材又效果好,再经过术中的个体化实施,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取得了满意的社会效益并节省了大量医疗成本。因此,每个脊柱侧弯手术的完成,对海涌而言,都是一次技术与经济的平衡,一个新作品的艰难诞生。
生长棒陪患儿长高
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脊柱侧弯的发病率约为2%,有的患儿10岁前弯度就达到或超过了90度,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长发育,必须进行手术矫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常采用手术矫形内固定手术来治疗这些患儿的脊柱侧弯。通过在患者体内放置金属固定系统来矫正畸形,还要将矫形后的部分脊柱予以植骨融合。然而,当脊柱融合“完成”后,患儿的融合部分就不再发育,变得短小;而且,胸廓发育受限还影响心肺功能,往往到了四五十岁,患者就开始出现呼吸循环疾病。有些患儿术后还出现脊柱的扭曲和旋转,医学上称为“曲轴”现象。
年起,医院成为骨科主任的海涌教授,采用一种世界领先的生长棒矫形技术,先后为20余名幼儿脊柱侧弯患者进行了非融合的脊柱侧弯畸形矫形手术,防止因脊柱融合对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这些接受生长棒矫正技术的患儿,最小的5岁,最大的12岁,从41度到92度的侧弯畸形程度,手术畸形矫正率达到76%。如一位先天性脊柱侧凸12岁患儿吴彬(化名),7医院做了前后路脊柱融合手术,术后脊柱侧弯继续发展达到63度,上身明显短小,海涌教授为他进行了“生长棒”矫正手术,侧凸矫正为27度。相比于传统手术,生长棒手术有哪些优点?海涌教授告诉记者,把生长棒固定装置放到患儿体内,随着其生长,每隔一年通过手术延长一下,到十三四岁再把它固定住。这样一来,既不会影响患儿的脊柱生长,更不会出现曲轴现象。但新问题还是存在:如果患儿从6岁开始做手术,到13岁时要经历6-7次手术,这将带来一系列手术相关问题。
为解决多次手术延伸内固定的缺点,海涌教授深入研究,想找到一种新的矫形装置——患者体内的固定棒能随脊柱生长自动延伸,不需植骨融合,一次手术即能满意矫正患儿的脊柱侧凸,并在其生长过程中维持其矫正程度。日本曾有研究者在患者体内放一个类似小马达的机器,在体外通过遥控器使生长棒自动伸展进行畸形矫形,但这一装置体积过大,很多患儿体内无法放入。
然而这一思路启发了海涌教授。他想,内固定物固定在脊柱上,是要用棒连接起来的,现在的棒都是上下一样粗细,一端不固定,它会矫形丢失。如果设计出一种生长棒,一端固定,另一端不固定,棒的直径设计为由粗到细的形状,随脊柱生长逐渐往上伸展。由此,年海涌和他的团队设计出“生长期儿童脊柱畸形矫正装置”并申请了专利,年获得国家专利局审批通过。眼下,海涌团队正与一些厂家合作,准备生产一些微型的“自动生长棒”,进行动物试验,同时通过实体脊柱生物力学实验来观察“自动生长棒”固定的强度及稳定性,这些研究工作要到年才能完成,成功后再申请进入临床前期阶段。
在年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年会上,海涌教授了解到,关于自动延长矫正装置等治疗方法尚无相关报道,而这正是我国医师能引导国际先进技术的难得机遇。
海涌教授还提醒说,脊柱侧凸的发病原因目前还未明确,虽然患者接受手术后,脊柱畸形变直了,外观改善了,生活有了巨大转变,但对目前的手术本身而言,骨科医师治疗的只是疾病的结果,而不是针对病因的根本性治疗。因此开展这一手术,骨科医师首先要保障治疗的安全,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疗效良好的一次性治疗。
骨科医生要与时俱进
对骨外科医师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
海涌教授回答说,首要是理念的更新。目前绝大多数脊柱手术都是固定融合术,其代价就是脊柱运动功能的丧失,而运动功能对颈椎、腰椎都极其重要,医师要尽量保留患者脊柱的运动功能。几十年前,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疾病做的都是融合手术,而现在人工置换术已成为主流。同样,在腰椎疾病手术方面,也要转变只能做内固定融合手术这一理念,从患者利益出发勇于探索新技术。
新技术的使用带来新的气象,但同时也伴随着风险。一些“传统”医院和医生,即使每年开展大量例数脊柱侧凸手术,但对新技术的探索和手术难度方面,反而不如新锐骨科。非融合手术在国际上开展也只不过十多年,技术难度大,很多医生望而却步。医院骨科经过几十年和几代人的努力,积淀较深,患者数量较多,医院这样处于发展中的骨科而言,引进新技术则至关重要。以腰椎间盘置换术(下简称“置换术”)为例,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置换术”医院之一,年至今已成功实施多台手术且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远期随访临床疗效优于“内固定融合术”。
一位来自深圳女患者年在当地做了腰椎间盘摘除术,术后6年先后8次因“失稳”等问题复发腰病,年7月,她先来到医院,海涌教授看过片子后,建议她做“置换术”。随后她又去了3医院征询其他骨科专家意见,而他们都建议做“腰椎内固定融合术”(简称“融合术”),并认为“置换术”风险大、手术技术不成熟等。在查找很多资料后,患者找到海涌谈了顾虑,海涌告诉她,因为这一手术是从前路(腹部)进入,要避开肠和血管等内脏器官找到椎间盘实施手术,可能不少骨科医生视为禁区,这也是该手术普及难和骨科医生普遍认为“风险大”的原因。患者最终选择了“置换术”,术后2年多来症状未复发,现在她还常在网上与海主任联系,并发来术后一年和两年复查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显示患者恢复良好。
其次,手术的精准和微创对骨外科医生也很重要。他说,外科医师在手术中要直接把病变处理好,尽量减少或避免对其他正常组织的侵扰和损伤。脊柱外科提倡的微创理念,也是精准的一项技术要求,微创损伤小、恢复快,患者获益大。另外,术中先进的设备也必不可少。比如目前医院已购置了各种脊柱的内窥镜和影像学设备,医师可以精准地直奔手术部位来进行靶向治疗。
打造黑马团队
这两年,骨科的进步在医院有目共睹。年骨科平均住院日缩短为11天,降幅为全院第一;骨科全年手术量为台,在全院科室中增长幅度最大,达到24%,仅次于产科。年门诊量全院第二,增幅最大,达到18%;经济收入指标增长最快,达到30%,骨科全年收入2.17亿元,去年是1.67亿元。
在北京,医院医院、北医三院等十来家……然而,年,卫生部组织评比的骨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院成为了“黑马”,医院,排名第五。这一评选不光检验学科带头人的成果,还要看整个专科的力量。某个团队在国内骨科达到何种水平,由SCI文章、国家级的课题、群体学术水平等多个重要指标来综合衡量。
而这时海涌教授来到医院不过短短5年,他是如何把让医院骨科挤进前5名的?他办公室墙上贴的一段话或可回答:一支军队,能征善战;一个平台,施展才干;一所学校,教学相长;一个家庭,相濡以沫。到医院骨科担任科主任后,海涌教授用心建设学术梯队,先后引进2个博士后,5个博士;注重人才培养,创造各种机会把人才推向前台,让他们在各种学术交流舞台大放光彩。目前科内不少专家在国际腰椎学会、亚太人工关节学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等多个国内外学术组织担任了重要职务。他还从无到有,不断推动和壮大骨科的科研实力,目前骨科已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各级课题30余项,多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科内专家主编、主译、参编学术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著余篇。
年1月17日上午,手术室23号和24号,两场手术先后进行。手术现场:记者跟随刘玉增医师先在手术区入口处办理登记,脱下鞋换上拖鞋,进入更衣室换上已消毒绿色手术衣裤,戴上一次性蓝色手术帽和口罩。再从另一个门出来进入手术室区域,一条走廊通向几间相邻手术室。
手术一颈椎骨折修复术:需分别做前方和后方两台手术患者A:男,22岁,因不慎胳膊先绞入矿山碎石机,导致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后4天,已出现不全瘫症状。手术切除了颈5椎体,分别要做前方和后方的两台手术。手术目的为椎体复位并固定,解除脊髓神经压迫。颈椎骨折患者是否会截瘫,与神经损伤程度与时间长短紧密相关。术后康复和护理非常重要,易导致高烧、尿崩、电解质紊乱等很多的术后并发症。8:30麻醉师为患者进行手术全麻;9:20已穿好全套手术服的海主任进入手术室,进行刷手、在助手协助下穿上无菌手术衣、戴上无菌手套等准备,开始手术。3名助手协助海主任实施手术,海主任切除了颈椎第5椎体,植入钛网,为患者植入了颈椎的内固定物钢板。10:10术中照片,X线显示内植物位置良好,助手关立小声感叹:海主任做的真是好!随后患者的伤口开始被助手缝合,紧接着要进行后路手术……术后一周,患者的症状恢复较好,上肢肌力已经恢复。
手术二先天性脊柱侧凸度合并脊髓纵裂手术现场:手术室内器械护士正在准备手术用器械包和清点内置物。无菌器械桌上,U型钛钉和的钛棒,长短不一。手术室内共有10人:主刀医师1名(海主任)、3名手术助手(苏主任、康主任等)、麻醉师2名,器械护士1名,巡回护士1名,神经监测人员1名。观摩手术的住院医师1名。患者B:女,19岁,先天性脊柱侧凸,逐年加重,弯度达到度,合并脊髓纵裂,成人僵硬型脊柱侧凸属于极重度患者,是脊柱手术难度最高的一种。在手术中通过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神经监测技术密切观察她的神经有无损伤。年北京医院即引进了这一技术,目前脊柱侧凸手术普遍采取了这个监测技术,安全性较好,术中不需再唤醒患者。脊柱侧凸矫正手术的目的主要进行切入式内置固定器械,对侧凸的脊柱进行布钉矫正。术后会有明显改善,但不能完全恢复正常,因为患者从出生起脊柱就是弯的,脊髓和神经也是弯的,如果一下子完全矫正,神经可能会适应不了出现瘫痪。手术步骤:8:30麻醉师为患者进行手术全麻;9:00三名手术助手进行皮肤消毒、切开,暴露棘突、椎板及双侧小关节突;10:20海主任先把U型椎弓根钉(钛钉)置入在脊柱上,然后把钛棒嵌入U型钉。这一过程就好比先插上电线杆子,然后根据公路的形状连上电线。为防止钛棒脱出,还须在两根钛棒间垂直放置横向连接杆固定。然后凸侧加压,初步完成一侧矫形。12:00海主任置入另一根矫形棒,拧紧螺帽,开始矫形。他一边矫形问始终盯住屏幕的神经监测人员,有没有问题?对方说,刚刚有一点,现在已经好了。12:50海主任手术完成,并进行术中大体像采集。缝合术区由助手完成。术后:畸形程度50度,矫正60%,腰椎活动大部分保留,术后外观对称,平衡良好。
转自——中国医药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