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思考这位病友竟偷偷给医生送了这样
2020-10-1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4/5488012.html前言
这是一例风险极大、难度极高的手术,在手术的前一夜,主刀医生辗转难眠,脑海中琢磨的全是手术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
那一夜,41岁的珠海市民刘女士睡得也不踏实。这位7年来备受颈椎病折磨的患者,这一周来病情持续恶化,连拿筷子都拿不起来,如果再不实施手术,将可能出现高位截瘫的风险。医院均不敢为其操刀,原因很简单——手术风险实在太大,稍有不慎将可能危及生命。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位“敢冒风险”的医生——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泽舜,张主任决定和他的医疗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只是刘女士并不知情,张主任团队在做这个决定背后的付出。这是一个慎之又慎的决定——为这台手术,这个团队做了许多准备,“对一个医生而言,没有把握的手术,谁也不敢去碰。”张泽舜主任说。
但没有谁敢保证,手术一定会百分之百成功。按这台手术的难度,这将是一场硬战,不管是对患者还是对医生。
手术室里的“浴血奋战”
那天一早,手术正式开始。麻醉药经导管在刘女士的身体里缓慢释放,渐渐地,患者痛觉完全消失。
无影灯亮起,主刀医生张泽舜脸上看不出有任何表情。“其实,我当时心里一直有个声音:轻柔,轻柔,再轻柔!一定要保护好颈髓和椎动脉。”张主任术后才说道。
据之前检查
刘女士占位病变的部位是位于C2~3水平椎管内,颈椎骨质吸收已经严重变薄,颈髓压迫呈月牙形,椎动脉包裹受压变得极细,颈内动脉受压外移,这意味着颈部稍有压迫或者受创,将会引起高位截瘫。
手术刀举起,落下。
磨钻滋滋声响起,刘女士的病变部位逐渐暴露出来,张主任看到,在刘女士颈2~3水平椎管内有一个约4cm*3cm大小、质地很硬的肿瘤,血供非常丰富,且主要供血动脉在肿瘤的外侧极,与颈内动脉粘连,椎旁静脉丛与肿瘤及椎板骨质粘连紧密。当时出血很多,主刀医生可谓“浴血奋战”,动作既要轻柔,速度也要快,以防患者失血过多。
按照原先的手术计划,张主任在显微镜下采用包膜内切除肿瘤,颈髓侧及椎动脉包绕处肿瘤一点一点分离切除,双极电凝止血,仔细切断供应病变的血管,逐步完全切除肿瘤。
如今用文字描述手术过程看似云淡风轻,但实际操作却并非易事。
在颈髓及椎动脉上动刀就好比踏入“生命禁区”,这个部位牵一发而动全身,控制着人体四肢的感觉、运动及平衡等众多重要功能,稍有不慎将会导致脑干梗死、平衡失调、呼吸困难、四肢截瘫。
“稍有不慎,病人就有可能呼吸困难、截瘫,一旦出现,后遗症大,手术就不算成功。”张泽舜说。
最终,刘女士成为了幸运儿,手术非常顺利。医生成功地把肿瘤从她月牙形的颈髓和纤细的椎动脉上剥离出来,并且没有损伤任何神经组织和重要血管。
焦灼而“漫长”的等待
从手术室回到病房,刘女士因为麻药依然处在药物昏睡状态。在术后到患者苏醒过来的这段时间,对张泽舜主任而言,非常难熬。
“患者醒来后,手脚能否正常活动?能否正常呼吸?手部麻木感是否还存在?术后残腔是否会大量渗血造成新的压迫?是否会出现颈髓减压后不适应症状?诸如这样的问题会在脑海里不停萦绕。”手术后,张主任虽然极度疲倦,但他一直待在病房。他在等待,等待好结果的发生,但也有可能是坏结果。
术后4小时后,当患者睁开眼睛时,她眼里除了有自己熟悉的家人,还有一位穿白大褂的医生——主刀医生张主任。“希望患者好的心,其实医生一点也不比患者家属少,有时更胜于患者家属。”张泽舜主任说道。
令人开心的是,拔除麻醉插管后,患者呼吸完全正常,不需要呼吸机帮助,说话中气十足,手脚的力量正常,右侧肢体的痹痛明显减轻,残腔的血性引流液仅数毫升。术后第二天复查颈髓磁共振,肿瘤影像完全消失,颈髓恢复了正常的形态,纤细的椎动脉恢复正常血供,受压的颈内动脉也正常了。
这一切的结果是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手术前,张泽舜主任花了整整1周的时间为这台手术做了充分准备:首先是建立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充分理解手术风险,了解手术方式和手术团队对风险的把控;其次是对患者重要脏器功能、颈髓功能、颈部血管功能、颈部稳定性进行仔细评估;第三,医疗团队内部充分沟通手术方案,包括术前术后等围手术期管理。这么有充分的准备,这样好的结果自然是意料之中。
意料之外是,患者恢复的情况超乎寻常。绝大部分脊髓长期受压的患者,即使手术完全解除了压迫,已经存在的神经功能障碍也很难恢复,能保持术前水平已是很好的结果。但刘女士术后第二天就能正常进食,第三天就能坐起,接下来的几天一天比一天好,如期拆线,并出院。
最好的礼物
复诊的那天,刘女士非常激动,向医生讲述了她这几年颈椎病的就医“苦难史”,当最后确诊为肿瘤,又没有医生愿意冒风险做手术时,刘女士感到很无助。好在她遇到了张主任,“当张主任仔细阅片后,坚定说能做手术时,我顿时感觉有救了!”现在刘女士颈部疼痛消失,右侧肢体已感觉不到麻痹,走路也不飘了,手抓碗筷也有力了。
最好的礼物“病人家属的理解和配合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他们说任何结果都可以接受,让我们大胆地去做。”张泽舜认为,医生之所以能成功穿越手术“禁区”,除了医生的技术本身,最重要的还是患者的信任。“一般人都这样理解,患者要送红包给医生,医生才会给自己好好看病,其实病人的信任和配合才是给医生最大的肯定和鼓励,这是最好的礼物。”
正在慢慢恢复的刘女士,偶尔也会想起手术前那个忐忑的夜。但她说,当第二天手术前,她看到张泽舜主任坚毅而温和的神情时,她内心安定了许多。因为她感受到,并非只有自己在与病魔作战,“医生和我们都是‘战壕’里的战友,我们在共同对抗疾病。”
(文/佳佳)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