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医疗系列报道倾注真情搞帮扶,立足
2024/11/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自去年5月份开始,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青年医师阴涛跨越千里,来到医院开展帮扶工作。多天以来,阴涛时刻牢记嘱托,不忘初心,严格自律,发扬医院人拼搏进取的精神,发挥自己的学科专长,深入细致开展康复医疗帮扶工作,在大巴山脚下书写着无悔青春。迎难而上,立足实际,推动康复学科建设从熟悉的泰山脚下来到陌生的大巴山麓,阴涛迎来全新的挑战。“夏季湿热,全身不舒服;冬季湿冷,被窝里也似冰窖。”提起重庆巫溪县的气候特点,阴涛深有感触。与天气相比,更令阴涛难以忘怀的是当地的饮食习惯,“饭菜都是‘辣’字当先,炒菜必放辣椒,包子、面条也是辣的,连餐厅的空气都有一种浓浓的辣椒味。一开始,我真是不适应,每天吃饭一头汗,饭后就跑厕所。”阴涛说。令阴涛深受感动的是,医院了解情况后,给援渝人员提供了有空调的宿舍,并准备了电暖气,同时调整了餐厅食谱,丰富了饭菜的种类和口味。为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更好地开展工作,阴涛也积极行动起来,尝试做菜、包水饺,甚至指导当地厨师做适合北方人口味的家常菜。“语言不通也是我刚到巫溪时遇到的一大障碍。”阴涛告诉记者,在医院,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交流以当地方言为主,尤其是老年患者,既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对于像阴涛这样的“异乡人”来说,语言交流障碍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困难面前,阴涛在工医院同事请教,几个月下来,他不仅能听懂方言,还能会说简单的语句了。与此同时,阴涛所在科室的同事也主动充当翻译,帮助他解决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问题,这让阴涛倍感温暖。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较晚,学科建设不够完善,临床康复诊疗处于起步阶段,对常见病的康复评估、康复治疗缺少统一的标准,早期康复介入工作流程也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针对这种情况,阴涛在精心调研基础之上,主动与科室同事讨论制定了包括偏瘫、脊髓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瘫等病种的本土化康复流程和诊疗指南,以及相关病种的早期康复介入流程,并在科室推广实施,实现了科室内康复诊断、治疗的同质化,向精准康复诊疗迈出了重要一步。重视培训,加强学习,切实提升学科内涵鉴于康复医学科人员年龄结构偏于年轻化、临床实践及科研能力较弱这一问题,阴涛积极与科室主任沟通,主动承担起科室的带教工作。一方面,他制订了业务学习、专业培训计划,定期进行业务讲座、教学查房,帮助科室年轻医师打牢基础,并鼓励科室医生自主选题制作课件,通过分享共同提高;另一方面,他组织开展了典型病例讨论、专科查体、重点病种阅片分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科室营造了“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再者,积极开展科研理念养成、科研标书、医学论文撰写等专题讲座,培养年轻医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学科内涵。恰逢此时,医院医院评审,康复医学科是评审必查科室。阴涛曾在医院评审办公室挂职一年,并参与康复医学科评审工作,有一定的迎评经验。为此,阴涛充分发挥经验优势,与科室人员共同梳理评审条款,并配合科室主任将《评审细则》中针对康复专业的条款逐条梳理,制定了整改方案。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阴涛按照巫溪县卫生健康委、医院统一安排,先后到古路镇卫生院、上磺镇卫生院、文医院开展下乡义诊工作。义诊过程中,阴涛与同事们克服天气恶劣、道路崎岖等不利条件,战严寒、斗酷暑,走街串巷、进村入户,为基层百姓查体,给贫困户送药,得到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去年年底,阴涛被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支医工作先进个人”,并被巫溪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授予“东西协作支医优秀队员”。“用我的知识和能力助力西部扶贫工作,这是我的荣耀。同时,这段难忘的援渝经历,也必将成为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阴涛表示,在未来的援渝工作中,他将不遗余力做好各项工作,为提高当地百姓的健康水平贡献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