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青春,在这里尽情绽放写在北

2025/2/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记者黄垚 王子铭 郭雅茹)18岁的谷爱凌没有选择保守动作争夺银牌,17岁的苏翊鸣顶住压力完成了全场第一个度动作……在冬奥赛场上,年轻运动员无所畏惧、挑战自我的勇气令人印象深刻。2月8日,中国选手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夺冠。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少年心事当拿云。这样的青春意气在追求极限的奥运赛场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北京冬奥会赛程过半之际,我们见证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运动员勇于挑战、超越自我;我们在场馆内外各个角落看到了年轻志愿者、工作人员默默无闻、辛勤付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有更多的人为冬奥奉献青春、保驾护航……在这里,那些与奥林匹克有关的青春,正尽情绽放。青春,在赛场拼搏中闪光年出生的谷爱凌,最后一跳没有听妈妈的话,通过挑战从未做出的超高难度动作,摘得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项目金牌。在她心里,“来这里并不是为了打败其他选手,我只想去打破自己的界限”。谷爱凌、苏翊鸣、李文龙、键山优真……这些横空出世的“00后”小将初登奥运赛场,即挑战极限,惊艳世界。他们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意气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2月7日,中国选手苏翊鸣在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项目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前三轮结束后名列第四的闫文港决定奋力一搏。这位24岁的年轻运动员顶住压力,以近乎完美的最后一滑,拿到一枚突破历史的铜牌。欢呼与掌声,遗憾和泪水,年轻运动员们在奥林匹克赛场体味人生百味。但不管收获成功还是经历失败,他们的拼搏从未停止。2月11日,中国选手闫文港在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后庆祝。新华社记者贺长山摄万众瞩目的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比赛中,羽生结弦还是未能挑战成功阿克塞尔四周跳,但他仍拼尽全力完成接下来的动作,为观众奉献了一场极具艺术性的花滑盛宴。他的青春都与花滑有关,一路上的成功和失败,终究促成他的极致追求——“无法达成的目标才是我的目标”。崇礼的雪场上,21岁的赵嘉文拖着冰冻的身躯,奋力挥舞着雪仗,滑过终点。虽然只排第43位,但他这一滑,完成了中国北欧两项的“冬奥首秀”。2月9日,中国选手赵嘉文在北京冬奥会北欧两项个人越野滑雪比赛中。新华社记者朱峥摄在一场场比赛中,我们看到不管处于何种水平,年轻运动员们都有着共同的、对于超越自我锲而不舍的追求。无数拼搏前进的身影,像闪耀的星星,在赛场升起,闪闪发光。青春,在默默奉献中开花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外的班车接驳点,每当高热度赛事开始前,总是人来人往。许多着急赶场的记者并没有时间查询车次和发车时间,看到穿蓝衣服的志愿者便像找到了救星:“请问去首都体育馆坐哪班车?几点走?”“TG-B-30,还有3分钟发车,站台就在前面。”志愿者“条件反射”地回答。2月4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右)在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前与志愿者交流。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在场馆内外,无处不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这群大多刚成年的孩子,做着最简单、基础的保障工作,但是他们非常慎重仔细,并用自己的智慧摸索出一套高效的工作方法。在首都医科大学上大三的汤斯娴是延庆冬奥村的一名医务工作志愿者。她主要的工作是将防护服、隔离衣、乳胶手套等医用物资,按照每天所需摆放到定点穿脱处。2月1日,医务工作者在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云顶场馆群住宿区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新华社发(武殿森摄)看似简单的工作,她也提前和小伙伴仔细讨论了流程,并在上岗前反复模拟修正,以便能在海量物资中迅速找到目标。无论是站在雪地里手动计时,还是在深夜引导运动员散场,面对辛苦的工作,志愿者们并没有抱怨,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告诉记者,能够成为冬奥的一部分,感觉很幸运。而事实上,冬奥的每一部分,早已离不开他们。2月9日晚,在国家越野滑雪中心,一位冬奥会志愿者的睫毛上结出冰珠。新华社记者彭子洋摄这些稚嫩的面孔充满青春朝气,他们的工作证挂绳上都别满了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徽章,这是外籍友人对志愿者辛勤工作的一份谢意,也是他们努力付出最直观的证明。青春,在细致服务中添彩每天早晨乘坐第一趟班车来到场馆,庞晨光和同事们带上测温仪、万用表等设备,开始了一天的工作。31岁的庞晨光是张家口赛区冬季两项技术楼保障组成员,他负责的冬季两项技术楼四层承载着赛事计时记分、大屏幕展示和解说的电力保障。他熟练地巡查每个房间的设备和每间配电室,再依次将温度、电压、电流等数据一一上传。年12月31日,张家口赛区国家越野滑雪中心技术楼(左)和观众看台。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这样的巡查每天有三次,一层大约需要检查60个点位,上传约个数据。此外,他们还需要解决各种用电需求、处理问题和隐患。“我们的目标一直是把工作做到隐形,应该是让大家没有感知的。但是真出现问题,我们就要第一时间来解决。”他说。赛场内外,庞晨光们 “隐身”起来,为赛事顺利进行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同赛区云顶滑雪公园的气象预报员王颖也是其中一员。她的工作是提供精细化预报产品,作为赛事是否能如期举行的重要参考。赛时的预报工作关键又紧张,她和同事不断订正滚动预报和更新资料,力求细致准确。由于赛道分布在山的阳面、阴面甚至山谷里,复杂地形导致不同位置的赛道气象要素差异很大。因此,她和团队多次徒步走完整个赛场,实地监测每个赛道的情况和观测站位置等。2月12日,工作人员在云顶滑雪公园清雪。新华社记者王昊飞摄屏幕前,我们看到一场场精彩赛事不断上演,而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许多人正在为冬奥奉献青春。青春,在保驾护航中升华在冬奥开幕的第三天,刘啸就主刀了一台手术。这位年轻的骨科医医院冬奥医疗保障团队成员。3日,他们接到紧急通知:一名外籍滑雪运动员在训练中背部摔伤。经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全面的影像学检查后,这名运动员被诊断为脊柱不稳定骨折,保守治疗有移位及继发脊髓损伤风险。详细沟通后,运动员和团队表示充分信任并决定就地手术。6日,刘啸和其他三位医生完成了这台胸椎骨折内固定手术。如今,运动员康复良好,已经开始早期体能和肌肉训练。年3月13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医疗队医生在崇礼参加雪地救援培训。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接诊、查房、治疗,刘啸和同事们每天都在厚厚的密闭防护服里,完成各项医疗工作,为涉奥人员的健康保驾护航。雪上项目危险性大、受伤率高。为此,古杨树场馆群山地运行团队与医疗队伍沟通后,决定在两个赛道间修整出一条捷径供医疗雪地摩托通行,以保障医疗队能在最快时间到达救护地点。2月10日,高山滑雪医疗队队员用雪橇船将瑞士选手扬尼克·夏布洛茨带离赛道进行进一步救治。新华社记者陈斌摄协调工作落在了古杨树场馆群山地运行场地经理助理王楠身上。她迅速和外国专家沟通方案,确定后逐一和各部门对接,推进迅速。她所在团队的核心业务是负责场馆造雪压雪。为了不破坏雪质,他们需要为每个部门的工作制定线路,摄像机等设备的摆放也要一一协调。进入冬奥时间,29岁的王楠的手机随时会响,一个电话就意味着忙碌开始。2月7日,任子威(左一)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男子米决赛夺冠后与工作人员庆祝。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欢笑和泪水,遗憾和感动……这些青春的身影在冬奥尽情绽放。或欣喜、或难忘、或忙碌的奥运时刻,将让他们深深记住北京冬奥会。而他们的点滴努力和付出,闪耀青春光芒,终将融入奥林匹克长河!编辑:刘阳、黄绪国、郑道锦、李昱熹(实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dwdxd.com/jszz/15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