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为什么可以降血压国际学术刊物自然
2019-7-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全世界每三个成年人就有一个人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是中风、心肌梗塞(心梗)、心衰竭、动脉瘤(如主动脉瘤)及外周动脉疾病等重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也是慢性肾病的起因之一。即使轻度的动脉血压升高也能缩短期待寿命。
针灸治疗高血压具有疗效显着、副作用小、操作简便等特点,在中国是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常用方法之一。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的SusanSamueli综合医学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使用现代医学及生物分子学的方法揭示了:电针灸降低血压的作用是通过影响大鼠大脑中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的脑啡肽合成来达成的。那么具体研究设计和结果是怎样的哪?请继续往下看:
将冷诱导高血压(CIH)大鼠随机分为EA(电针灸治疗组),假手术组和未治疗的高血压组。在足三里和上巨虚穴位处用重复性电针灸或假手术治疗,或者只在在冷室中保持6周后,分别给予每周两次的30分钟治疗持续另外五周。在持续11周中。使用尾套测压每周评价所有组的大鼠的血压(BP)。在治疗五周后的24或72小时内,将大鼠断头或显微注射以分别检查前脑啡肽mRNA水平和δ-阿片受体在延髓头端腹外侧区中的作用。
现在让我们看看电针灸治疗高血压的结果怎么样?
可以看出冷诱导高血压大鼠模型在四周后增加收缩压,并诱导持续高血压六周。高血压和假手术组大鼠的血压和心率直到11周时仍然保持升高。相比之下,EA(电针灸)组并且在EA治疗期间保持低值。而且电针灸治疗的CIH大鼠的血压仍然在电针治疗后三天内与假手术EA相比显著降低。^,*和#分别表示电针与假手术EA,CIH和正常血压对照相比P0.05。
数据表明由于电针刺激足三里和上巨虚穴位,用RT-PCR方法测得大脑组织中,特别是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的脑啡肽前体含量明显升高。
为了进一步验证电针灸的降压作用是通过调节大脑延髓头端腹外侧区脑啡肽来实现的。科研人员在延髓头端腹外侧区通过微注射的方法注入δ-阿片受体拮抗剂ICI,和激动剂DADLE。结果表明:拮抗剂“封闭”了电针灸的降压作用,血压再次上升。而激动剂则使血压再次下降。
科学讲求的是严谨,那么微注射是否真的注射在大脑延髓头端腹外侧区了哪?那么我们分析一下大脑切片,放在显微镜下仔细看:
结果是毫无疑问,所有的拮抗剂和激动剂都注射在大鼠大脑的延髓头端腹外侧区,而这一区域长久以来被科学家研究,认为是心血管系统的大脑中枢控制区。
来源:健康科学创新地平线,文章素材来自《自然》(Nature)期刊
其实在年《自然·神经科学》就曾刊发学术文章,证明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以下为文章原文。
《自然—神经科学》:
针灸止痛存在科学原理
来源:科学网
针灸能够刺激机体释放出一种减缓疼痛的化学物质。
(图片提供:TakahiroTakano)
全世界有数百万人会使用针灸疗法来缓解各种各样的疼痛,然而人们一直不清楚这种远古的医术到底是如何产生疗效的。如今,对小鼠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向体内插入一根针能够激活附近的痛觉抑制受体。此外,一种促进这些受体响应的化合物能够延长对痛觉的抑制——这一发现为有朝一日研制出能够在人体中提高针灸疗效的药物提供了线索。
研究人员对于针灸如何减缓疼痛给出了两种假设。一种假设认为针刺激活了痛觉神经,后者能够引发大脑释放一种类似于鸦片的化合物——多肽——并在全身循环。另一种假设则提出针灸的疗效实际上基于一种安慰剂效应,即使患者认为释放了多肽。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科学家MaikenNedergaard对上述两种假设都表示怀疑,因为针灸并不疼,并且也仅仅在针刺入痛处附近才起作用。Nedergaard转而推测,当针灸师刺入并旋转针头后,这些针实际在组织中造成了轻微的创伤,并释放出了一种名为腺苷的化合物,而后者恰好充当了一种局部止疼剂的作用。
Nedergaard首先给他刚刚16岁的女儿NannaGoldman分派了一项夏季作业——Goldman和其他研究人员在Nedergaard的实验室中轻微麻醉了一些小鼠,从而使它们能够保持静止不动,随后研究人员在小鼠小腿的一个针灸点上插入了一根针,并对针头周围的流体进行了采样分析。他们发现,其中的腺苷比正常水平增加了24倍——这似乎大有希望。
接下来,研究人员测试了加大腺苷的作用是否有助于减缓两类慢性脚部疼痛——炎症的疼痛,例如关节炎,以及神经损伤的疼痛,例如脊髓受损或糖尿病并发症。通过实施神经外科手术或注射能够促进炎症的物质,研究人员使小鼠的脚部患上了上述这些疾病。
研究人员随后在小鼠的痛处进行针刺或局部注射一种能够促进腺苷作用的药物,进而减少了小鼠对痛觉的敏感程度。但是这两种疗法在缺乏一种细胞表面受体——能够使腺苷发挥效用——的小鼠中都无法减缓疼痛。Nedergaard认为,这些发现证明了腺苷起到了一种生化信使的作用,从而在针灸过程中减缓了疼痛。
为了确定是否能够人为促进针灸的疼痛抑制效应,研究人员向小鼠体内注射了一种药物,进而使机体组织能够积累更多的腺苷。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药物使得腺苷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延长了3倍,从而也使抑制疼痛的时间从1个小时延长至3个小时。研究人员在5月30日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尽管他们所使用的药物——一种名为deoxycoformycin的抗癌药——因毒性过强而无法在临床上使用,但Nedergaard仍然认为这一发现“证明了针灸的疗效是可以得到改进的”。
研究人员认为,针灸治疗历史悠久,但由于其作用原理一直不太清楚,许多人对针灸持怀疑态度,而本次研究揭示了针灸止痛的确存在科学原理。
美国马萨诸塞州查尔斯顿市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VitalyNapadow认为,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它用“极度精确的操作和非常清晰的假设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接下来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测试,从而看看这种在被麻醉的小鼠身上起作用的痛觉抑制机制是否也能够在清醒的人体中奏效。Napadow表示:“尽管我并不知道这种效应是否也对人起作用,但我认为它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群芳译)
新媒体编辑:朱蕗鋆
相关阅读中西医到底怎么结合?首先要警惕这三个误区!
内容合作:-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