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2020-7-1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怎样治疗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人体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系统,主要由脑、脊髓及与脑和脊髓相连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等组成,在机体各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神经系统借助于感受器可接受体内、外的刺激,产生各种反应,借以调节和控制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例如,当人在体育锻炼时,随着骨骼肌的收缩,出现呼吸加深加快、心跳加速等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下完成的。
神经系统通过调整机体的功能活动,维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统一,使机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一)根据位置和功能区分
根据位置和功能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两者在枕骨大孔处相连。中枢神经系统有控制和调节整个机体活动的功能。
2.周围神经系统是指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
(二)根据分布对象区分
根据周围神经分布的对象,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1.躯体神经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骨、关节和骨骼肌),管理它们的感觉及运动。
2.内脏神经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
3.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均含有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传入纤维又称感觉纤维,将神经冲动自感受器传向中枢;传出纤维又称运动纤维,将神经冲动自中枢传向效应器。内脏神经的传出部分称为自主神经,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依其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的不同,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是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一)神经元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和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1.神经元的构造: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胞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是神经元的营养中心,主要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节内,是接受刺激和产生神经冲动的主要部位。突起分树突和轴突。树突为胞体本身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突起,结构大致与胞体相同。树突的数量与配布方式在不同的神经元中各异,一般较短,可反复分支,逐渐变细而终止,是接受刺激的部位。轴突通常每个细胞只有一条,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传出胞体。
2.神经元的分类: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可分为3类:①假单极神经元:从神经细胞的胞体只发出一个突起,但很快呈“T”形分叉为两支,一支至周围的感受器,称周围突,另一支入脑或脊髓,称中枢突。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中的感觉神经元属于此类。②双极神经元:自胞体两端各发出一个突起,其中一个抵达感受器,称周围突;另一个进入中枢,称中枢突。如位于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内耳的前庭神经节和蜗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③多极神经元:具有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绝大部分属于此类。
依据神经元的功能和传导方向将神经元分为3类:①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将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传向中枢,假单极和双极神经元即属此类。②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将冲动自中枢传向身体各部,支配骨骼肌、心肌、平滑肌活动和腺体的分泌,多极神经元属于此类。③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是在中枢内位于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多极神经元。
3.神经纤维神经元较长的突起常被起绝缘作用的髓鞘和神经膜所包裹,构成神经纤维。若被髓鞘和神经膜共同包裹成有髓神经纤维,仅为神经膜所包裹则为无髓神经纤维。
4.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联系的接触点。按照神经元的接触部位及冲动传导方向,可将突触分为轴-树突触、轴-体突触及轴-轴突触等。大多数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形成的轴-树突触和轴-体突触。
(二)神经胶质
神经胶质或称神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间质或支持细胞,这类细胞没有传递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胶质除了对神经元起着支持、营养、保护和修复等作用外,由于它有许多神经递质的受体和离子通道,因而对调节神经系统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十分复杂,但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所谓反射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是反射弧reflexarc。最简单的反射弧由感觉和运动两个神经元组成,如膝跳反射。而一般的反射弧都在感觉与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不同数目的联络神经元。一个反射弧涉及的联络神经元越多,引起的反射活动越复杂。无论反射弧多么复杂,都包括5个基本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反射活动即减弱或消失。临床上常通过一些反射检查来协助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神经系统结构十分复杂,根据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分布,使用不同的术语表示。
1.灰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因新鲜标本色泽暗灰称灰质。分布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为皮质。
2.白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神经纤维外面包有髓鞘,色泽白亮,称白质。
3.神经核在中枢神经内,皮质以外,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的细胞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4.神经节在周围神经内,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
5.纤维束在中枢神经内,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称纤维束,又称传导束。
6.神经在周围神经内,神经纤维集合成大小、粗细不等的集束,称为神经。
五、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1.脊髓的位置:脊髓位于椎管内,外包被膜,成人约长45cm,最宽处的直径约1cm,重量约在35g左右。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在成人圆锥末端一般平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平第3腰椎。由脊髓圆锥末端向下延续为一根细丝,称为终丝,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有稳定脊髓的作用。终丝内无神经组织。
2.脊髓的外形:脊髓呈前后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上方的称颈膨大,由颈髓第4节段到胸第1节段构成;下方的称腰骶膨大,由腰髓第2节段到骶髓第3节段构成。这两处膨大分别发出支配上、下肢的脊神经。脊髓表面有6条纵沟,前面正中的沟较深,称为前正中裂,后面正中的沟较浅称后正中沟。前、后正中沟把脊髓分为对称的两半。在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的两侧,分别有成对的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在前、后外侧沟内有成排的脊神经根丝出入。出前外侧沟的根丝形成31对前根,入后外侧沟的根丝形成31对后根。在后根上有膨大的脊神经节,内含假单极神经元,属于同一脊髓节段的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1条脊神经,由椎间孔出锥管。
与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1段脊髓,称为1个脊髓节段,因此,脊髓分为31节段:即8个颈段(C)、12个胸段(T)、5个腰段(L)、5个骶段(S)和1个尾段(Co)。所以脊神经由31对。
在胚胎3个月以前,脊髓和椎管的长度大致相等,所有脊神经根几乎呈直角伸向相应的椎间孔。从胚胎第4个月起,脊髓的生长速度比脊柱缓慢,脊髓长度短于椎管,而其上端连接脑处位置固定,结果使脊髓节段的位置由上向下逐渐高出相应的椎骨,神经根向下斜行一段才达相应的椎间孔。腰、骶、尾段的神经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成年人,第1腰椎以下已无脊髓,只有浸泡在脑脊液中的马尾和终丝,故临床上常在第3、4腰椎棘突之间进行腰椎穿刺。
3.脊髓与脊柱的对应关系:脊髓和脊柱的长度不等,脊髓的节段和脊柱的椎骨不完全对应,了解某段脊髓平对某节椎骨的相应位置,具有临床实用意义。粗略推算,在成人颈髓上部(C1-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颈髓下部(C5-8)和胸髓上部(T1-4)与同序数椎骨的上一节椎体平对,如第6颈髓平对第5颈椎体。胸髓中部(T5-8)与同序数椎骨的上两节椎体平对。胸髓下部(T9-12)与同序数椎骨的上3节椎体平对。腰髓平对第10-12胸椎。骶髓和尾髓平对第1腰椎。
六、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在内部,白质在周围。
1.灰质在横切面上呈“H”形,其中间横行部分,称灰质连合,其中央有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每侧灰质前部扩大,称为前角;后部狭细,称为后角;前、后角之间称为中间带。从第1胸节段到第3腰节段,中间带向外侧突出,称为侧角。因前、后、侧角在脊髓内上下连续纵贯称柱,又分别称为前柱、后柱和侧柱。
(1)前角:主要由运动神经元组成,通称为前角运动细胞,它们成群排列,其轴突经脊神经前根和脊神经直达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
前角运动神经元可区分为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前者支配肌梭外的肌纤维,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后者支配肌梭内的肌纤维,调节肌纤维的张力。
(2)中间带:从第1胸节段到第3腰节段,中间带向外侧突出的部分称为侧角,侧角内含中、小型多极神经元,通称侧角细胞,是交感神经的低位中枢,它们的轴突经相应脊神经前根、白交通支进入交感干。骶髓无侧角,在骶髓第2-4节段中间带外侧部有副交感神经元(骶副交感核),是至盆腔脏器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
(3)后角:内含多极神经元,组成较复杂,分群较多,统称后角细胞。后角细胞主要接受后根的各种感觉纤维,其轴突主要有两种去向:一些后角细胞的轴突进入对侧或同侧的白质形成上行纤维束,将后根传入的神经冲动传导到脑;一些后角细胞的轴突在脊髓内起节段内或节段间的联络作用。
(4)脊髓灰质板层:依据猫脊髓灰质的细胞构筑,将灰质分为10个板层。在人的脊髓中,也观察到相应的情况。
灰质细胞构筑分层:第I层——后角边缘核、第II层——胶状质、第III、IV层——后角固有核、第V层——网状核、第VI层——后角基部、第VII层——中间内侧、外侧柱、第VIII层——前角后部、第IX层——前角运动细胞、第X层——中央灰质
2.白质位于脊髓灰质周围,由纵行排列的长短不等的纤维束组成。每侧白质借脊髓表面的纵沟分成3个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称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称为外侧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称为后索。灰质连合与前正中裂之间的白质,称为白质前连合,由左右交叉纤维组成。脊髓白质主要由短的固有束及长的上、下行纤维束组成。
(1)固有束脊髓固有束位于白质最内侧紧靠灰质的边缘处,由灰质各层中间神经元的轴突组成。
(2)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
1)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内,薄束在后正中沟两旁,纵贯脊髓全长,楔束在薄束的外侧,仅见于第4胸节以上。两束都由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经后根入同侧后索上延而成。这些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到肌、腱、关节和皮肤等处的感受器。薄、楔束传导来自肢体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的神经冲动,到脑内经过两次中继,传入到对侧大脑皮质,引起本体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及振动觉)和精细触觉(两点辨别觉和实体觉)。薄束起自同侧第4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主要传导下半身来的冲动;楔束起自同侧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主要传导上半身来的冲动。
本体觉临床上又称深感觉。当脊髓后索病变,深感觉的信息不能上传到大脑皮质,闭目时不能确定患侧肢体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方向。当闭眼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站立不稳,走路如踩棉花状。精细触觉也丧失。
2)脊髓丘脑束:位于脊髓外侧索前部和前索内,传导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及粗触觉。此束的纤维主要起自对侧后角细胞,这些细胞发出的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外侧索及前索上行,经脑干止于背侧丘脑。至对侧外侧索内上行的纤维束称为脊髓丘脑侧束,其功能是传导痛觉和温度觉的冲动。至对侧前索内上行的纤维束称为脊髓丘脑前束,其功能是传导粗触觉冲动。脊髓丘脑侧、前束上行至延髓后,合并成束,称脊髓丘脑束。
全身皮肤和面部黏膜的痛觉、温度觉和触觉,临床上称为浅感觉。一侧脊髓丘脑束受损,受损平面以下的对侧皮肤的痛觉和温度觉丧失,因后索完好,故触觉无明显障碍。
3)脊髓小脑束:包括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分别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及前部。两束向上终于小脑皮质,主要传导非意识性本体觉,以调节肢体运动。
(3)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
1)皮质脊髓束:包括皮质脊髓侧束和皮质脊髓前束,分别位于脊髓的外侧索和前索,传导随意运动。两束起自大脑皮质躯干运动区的运动神经元,纤维下行至延髓下端,其中大部分纤维交叉到对侧的脊髓外侧索,形成皮质脊髓侧束,下行可达骶髓,沿途陆续分支间接或直接止于脊髓各节段的前角运动细胞;小部分不交叉的纤维,沿脊髓前索下降,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下降过程中,也陆续交叉到对侧,间接或直接止于颈部和上胸部的前角细胞。
2)红核脊髓束:位于外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此束起自中脑的红核,纤维发出后立即交叉下行至脊髓,经中继后至前角运动细胞。其机能主要是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
3)前庭脊髓束:位于前索,起自脑干的前庭神经核,下行终止于前角运动细胞。主要是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在调节身体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4)网状脊髓束:位于外侧索和前索,起自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终止于脊髓灰质,其功能与调节肌张力有关。
七、脊髓的功能
1.传导功能:脊髓是感觉和运动神经冲动传导的重要通路,其结构基础即脊髓内的上、下行纤维束。除头、面部外,全身的深、浅感觉和大部分内脏感觉冲动,都经脊髓白质的上行纤维束传到脑。由脑发出的冲动,也要通过脊髓白质的下行纤维束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以及部分内脏的活动。
2.反射功能:脊髓可执行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包括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脊髓各种反射都是通过脊髓节内和节间的反射弧完成的。
脑brain位于颅腔内,新鲜时质地柔软。成人的脑重量介于-g之间,平均重量约为g。由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6部分组成,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八、脑干
脑干位于颅后窝的枕骨斜坡上,延髓为脑干的下端,平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接,上端缩窄的部分为中脑,其前上方为间脑,宽大的中部为脑桥。延髓和脑桥的背侧面与小脑相连,它们之间的腔隙为第四脑室。脑干从上到下依次有第Ⅲ~Ⅻ对脑神经根出入。
(一)脑干的外形
(1)延髓延髓居脑的最下端,形似倒置的圆锥体。上缘在腹侧面以横行的延髓脑桥沟与脑桥为界,背侧面以菱形窝中部横行的髓纹与脑桥为界;下端平枕骨大孔与脊髓为界。由于延髓是脊髓向上的延续,所以脊髓表面的6条纵行沟裂均向上延续到延髓。
延髓腹侧面在前正中裂两侧各有一纵行隆起,称为椎体。椎体内含皮质脊髓束纤维。在延髓下端,椎体内纤维大部分交叉至对侧,形成椎体交叉。在椎体的外侧有一卵圆形隆起,称为橄榄,其内有下橄榄核。橄榄核椎体之间有舌下神经根出脑。在橄榄的背侧面,自上而下依次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根出入脑。
延髓背侧面上部中央管敞开构成第四脑室底的下部,下部在后正中沟两侧脊髓后索中的薄束和楔束向上延伸,分别扩展为膨隆的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深面分别有薄束核和楔束核。在楔束结节的外上方有隆起的小脑下脚,主要是由进入小脑的纤维组成。
(2)脑桥位于脑干的中部。
脑桥腹侧面宽阔膨隆,称脑桥基底部。基底部中央为纵行的基底沟,其内容纳基底动脉。基底部向背外侧逐渐缩窄,移行为小脑中脚,是由脑桥进入小脑的粗大纤维束组成。基底部与小脑中脚的交界处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在延髓脑桥沟中,由内向外侧依次有展神经、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根出入。
脑桥背侧面形成第四脑室底的上部,此处室底的外侧壁为左、右小脑上脚,是由小脑通向中脑的纤维束组成。
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的腔隙,向上接通中脑水管,向下与脊髓中央管相接,顶朝向小脑,底呈菱形凹陷,内含有脑脊液。第四脑室的底即菱形窝,由延髓背侧面上部和脑桥的背侧面共同构成。其上外侧界为小脑上脚,下外侧界自内下向外上依次为: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
(3)中脑位于间脑与脑桥之间,其中间的管腔为中脑水管。
中脑腹侧面有一对膨大的纵行隆起,称大脑脚,由来自大脑皮质的下行纤维束组成,两脚之间的凹陷为脚间窝,脚间窝内有动眼神经根出脑。
中脑背侧面有两对圆形隆起,上方的一对称为上丘,是视觉皮质下反射中枢;下方的一对称为下丘,是听觉皮质下反射中枢。二者合称为四叠体。在下丘的下方有滑车神经根出脑。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干内部与脊髓一样,也是灰质和白质构成。但脑干的灰质不是呈连续的纵柱状,而是被穿行于其间的纤维束分隔成大小不等的灰质团块或短柱,称神经核。脑干神经核又分为两类:一类与第Ⅲ~Ⅻ对脑神经相连,称脑神经核;另一类不与脑神经直接相连,称非脑神经核。脑干的白质主要由上、下行纤维束构成。此外,脑干的内部结构还有明显的网状结构。
(1)脑神经核
1)脑神经核的形质和分类:脑神经核是直接与第Ⅲ~Ⅻ对脑神经相连的核团,可分为感觉核和运动核。感觉核相当于脊髓灰质的后柱,是接受脑神经传入纤维的终止核,分为躯体感觉核和内脏感觉核;运动核是发出脑神经传出纤维的起始核,相当于脊髓灰质的前柱和侧柱,分为躯体运动核和内脏运动核。感觉性和运动性的脑神经核又有一般和特殊之分,因此脑神经核共有7种不同性质的核团。
2)脑神经核的位置与功能:脑神经核在脑干内是有规律地排列着,功能相同的脑神经核排列成纵行的细胞柱,称为脑神经核功能柱。这几类核都位于脑干的背侧面,同一功能柱的脑神经核在脑干内是连续的或不连续的,但它们在脑干内占有相对恒定的位置,并有一定的排列关系。其中躯体运动核在最内侧,由此向外侧依次为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和躯体感觉核。这是因为在脑干内中央管上端扩大为第四脑室,大致相当于脊髓两侧的灰质各以前柱为轴外展90°,于是运动性和感觉性核团的排列关系,由脊髓的前后关系,转为脑干的内外关系。感觉柱位于外侧,运动柱位于内侧;它们这种排列关系在脑干不同平面大致相当。
①躯体运动核:相当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发出纤维支配自肌节衍化的骨骼肌,管理其随意运动。在中脑有动眼神经核,在延髓有舌下神经核,分别管理眼球外肌和舌肌。
②特殊内脏运动核:发出纤维支配由鳃弓衍化的骨骼肌,管理其随意运动。在脑桥有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在延髓有疑核等,分别管理咀嚼肌、面部表情肌、软腭和咽喉肌等。
③内脏运动核:又称副交感核。发出纤维支配头部、胸腹部的平滑肌、心机和腺体。在中脑有动眼神经副核,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在延髓有迷走神经背核,支配胸腹腔脏器和腺体。
④一般内脏感觉核:相当于脊髓的侧角,是延髓内的孤束核,接受内脏和心血管的感觉传入纤维。
⑤特殊内脏感觉核:是延髓内的孤束核的上端,接受味觉传入纤维。
⑥一般躯体感觉核:相当于脊髓后角,接受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黏膜等感觉传入纤维。
⑦特殊躯体感觉核:接受内耳听觉和平衡觉传入纤维。
(2)非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是脑干内与脑神经没有直接联系的神经核,通常作为上、下行纤维的中继站,与各级脑部或脊髓有广泛的联系。
1)薄束核与楔束核:位于延髓背侧面下部的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面,接受来自脊髓上行的薄束和楔束的纤维。它们发出的纤维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薄束核和楔束核是传导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冲动的中继核。
2)黑质:位于中脑脚底和被盖之间,因其多数神经元含黑色素而在新鲜标本呈黑色。黑质的传入联系主要来自大脑的纹状体、额叶运动区、背侧丘脑和中脑被盖。黑质的传出神经主要投射至纹状体和背侧丘脑。黑质与纹状体之间有往返的纤维联系,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合成的多巴胺可通过黑质纹状体纤维释放至纹状体。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黑质与纹状体通路神经元变性,使新纹状体多巴胺水平下降,可导致运动减少,肌张力过高,是引起震颤麻痹的主要原因。
3)红核:位于中脑上丘平面,黑质的背内侧。为一对卵圆形核团,新鲜时因富含血管略呈粉红色。红核主要接受小脑的纤维,与大脑皮质、脑干、小脑及脊髓都有联系,是锥体外系的重要中继核团。红核参与调节对侧肢体运动,可兴奋对侧肢体屈肌神经元,抑制伸肌神经元。
(3)脑干的主要纤维束
1)椎体束:为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发出的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传导束,经内囊至脑干。行经中脑大脑脚,脑桥基底部,至延髓聚集为椎体。椎体束一部分纤维终止于脑干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称皮质核束(皮质延髓束)。另一部分纤维终止于脊髓灰质前角细胞,称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在椎体下端相互交叉(椎体交叉)到脊髓外侧索,称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纤维不交叉,行于同侧脊髓前索,称皮质脊髓前束。
2)内侧丘系:脊髓后索的薄束、楔束上升至延髓后,分别止于薄束核、楔束核。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纤维呈弓形绕过延髓中央管的腹侧,在中线上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转折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传导来自对侧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冲动。
3)脊髓丘脑束:又称脊髓丘系,是脊髓上行的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在延髓内合并而成,向上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4)三叉丘脑束:又称三叉丘系,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纤维,越至对侧上行,组成三叉丘脑束。向上与内侧丘系毗邻上行,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
(4)脑干的网状结构:在脑干的中央区域还有较分散的神经纤维,这些纤维纵横交织成网,在网眼内散在有神经细胞,这些区域称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向下至延髓上部,向上延伸到背侧丘脑。可接受来自各种感觉传导束的信息,其传出纤维可联系中枢各级水平。网状结构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重要的整合结构。脑干网状结构中有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血压调节中枢以及呕吐中枢等。
九、小脑
(一)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小脑位于颅后窝,在大脑半球枕叶的后下方,腹侧为脑桥和延髓。借小脑下脚、中脚和上脚与脊髓、延髓、脑桥和中脑相连。小脑脚均由出入小脑的纤维束构成。上面平坦,贴近由硬脑膜形成的小脑幕,下面中间部凹陷,容纳延髓。小脑中剂按缩窄的部分称小脑蚓,两侧膨隆的部分称小脑半球。小脑半球下面前内侧部分有一膨出部分,称小脑扁桃体,它的位置靠近枕骨大孔。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又称枕骨大孔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表面为薄层灰质,称小脑皮质,小脑皮质的深面为白质,称小脑髓质,髓质内包埋的灰质核团,称小脑核或小脑中央核。小脑中央核有4对,其中主要的是齿状核,接受来自小脑皮质的纤维,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终止于对侧的红核及背侧丘脑。
(三)小脑的功能
小脑是与运动调节有关的中枢,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小脑损伤时,平衡失调,站立不稳,行走时两脚叉开,左右摇晃。肌群作用不协调,出现共济运动失调,肌张力减低,做精细动作时发生震颤,令患者以示指指鼻尖时,动作不准确等。
十、间脑
间脑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上端连接大脑半球,下端延续为中脑。由于大脑半球高度发展而掩盖了间脑的两侧和背面。间脑的外侧与大脑半球愈合,间脑中间有一矢状裂隙为第三脑室。间脑分为背侧丘脑、后丘脑和下丘脑3部分。
1.背侧丘脑又称丘脑,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其下方邻接下丘脑,其分界是在背侧丘脑内侧面的下部有一条下丘脑沟,沟以下是下丘脑。背侧丘脑的背侧面隆起,其外侧面紧贴大脑的内囊,内侧面构成第三脑室的侧壁。
背侧丘脑的内部结构由一些灰质团块组成。在灰质内部有一白质板,称为内髓板,在水平面上此板呈“Y”字形,它将背侧丘脑分为3大核群: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背侧丘脑的每个核群又分为若干亚核,如:外侧核群可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背侧组从前向后又分为背外侧核、后外侧核及枕,腹侧组由前向后又分为腹前核、腹外侧核及腹后核,腹后核又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其中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纤维,腹后外侧核接受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的纤维。
背侧丘脑是皮质下高级感觉中枢。它是感觉传导路的中继站,也是一个复杂的分析器,背侧丘脑受损害时,常见的症状是感觉丧失和过敏,并伴有剧烈的自发性疼痛。因此,痛觉在背侧丘脑阶段即可产生,但感知痛觉的最高阶段仍然在大脑皮质。
2.后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后外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属特异性中继核团。内侧膝状体通过下丘臂接受来自下丘的听觉纤维,发出纤维形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颞叶的听觉中枢。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枕叶的视觉中枢。因此,内、外侧膝状体分别是听觉和视觉的皮质下中枢。
3.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借下丘脑沟与背侧丘脑分界。其底面最前方是视交叉;视交叉的后方有灰结节;向下移行为漏斗,漏斗下端与垂体相连;漏斗基底部分灰结节隆起,称正中隆起;灰结节后方有一对圆形隆起,称乳头体。
下丘脑内含有许多核团,在视交叉上方主要含有室旁核和视上核,分别发出室旁垂体束和视上垂体束,经漏斗至垂体后叶,将室旁核和视上核分泌的加压素(抗利尿素)和催产素,经室旁、视上垂体束输送到垂体后叶。
下丘脑是皮质下内脏活动中枢,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以维持机体适宜的内环境,故下丘脑又称“内脏脑”。它也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它通过与垂体的密切联系,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融为一体,调节机体的内分泌活动。它涉及的功能极为广泛,能把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对机体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等进行广泛的调节。
大脑又称端脑,由左、右大脑半球构成,是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人类的大脑高度发达,遮盖了间脑和中脑,并把小脑推向后下方。
大脑半球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各部位发育的速度不均,表面凹凸不平,凹陷处称为沟,沟与沟之间的隆起,称为回。每侧大脑半球可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3个面。上外侧面隆凸,以脑膜与颅盖相邻。内侧面是左、右半球的对立面,较为平坦,两面以上缘为界。下面又称底面,位于颅底的内面,凹凸不平,和内侧面之间无明显分界,和上外侧面之间以下缘为界。
(一)大脑的外形和分叶
左、右大脑半球之间有纵行的大脑纵裂,大脑纵裂的底部有连接左、右半球胼胝体。大脑和小脑之间有大脑横裂。
1、大脑半球的分叶:每侧大脑半球有3条恒定的沟,将每侧半球分为5个叶。中央沟位于大脑半球的上外侧面,起于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几乎达外侧沟,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外侧沟位于大脑半球的上外侧面,起于半球前下方,向后斜行。顶枕沟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后部,由前下方行向后上方,并略转向上外侧面。
5个叶是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额叶在外侧沟以上和中央沟之前的部分。顶叶在中央沟与顶枕沟之间。枕叶位于顶枕沟之后的部分。颞叶位于外侧沟以下的部分。岛叶又称脑岛,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掩盖。
2、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沟与回:在额叶上有与中央沟平行的中央前沟。中央沟和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自中央前沟向前有两条与大脑上缘近乎平行的额上沟和额下沟。两沟将中央前回以前的额叶分成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在顶叶后方有与中央沟平行的中央后沟,两沟之间为中央后回。顶叶下方包绕外侧沟末端的脑回为缘上回。围绕颞上沟末端的脑回为角回。在颞叶上有与外侧沟平行的颞上沟和颞下沟,颞上沟和颞下沟将颞叶分为颞上回、颞中回和颞下回。颞上回转入外侧沟深面,有两条短而横行的颞横回。
3、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沟和回:在大脑半球内侧面,上部有中央前、后回的延伸部分,称中央旁小叶。中部有前后方向并呈弓形的胼胝体。在胼胝体的上缘有胼胝体沟,其上有与胼胝体弯曲一致的扣带沟,二者之间为扣带回。在胼胝体后方有弓形的距状沟,向后至枕叶后端。扣带回后端变窄并弯曲向前连接海马旁回(又称海马回),海马旁回前端弯成钩形的回折部分,称钩。扣带回、海马旁回和钩几乎呈环形围于大脑与间脑的交界处的边缘,故称边缘叶。
4、大脑半球底面的沟与回:为额叶、颞叶和枕叶的下面。在额叶可见膨大的嗅球,与嗅神经相连。嗅球向后延伸为嗅束,嗅束向后分成内侧嗅纹和外侧嗅纹,二者之间为嗅三角。
(二)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表面为灰质,称大脑皮质。皮质的深方为白质,称大脑髓质。髓质内埋有灰质核团,称基底核。大脑半球内有左右对称的腔隙,称侧脑室。
1、大脑皮质:大脑皮质位于大脑的表面,是神经系统发育最复杂和最完善的部位。大脑皮质的沟与回扩大了皮质的表面积,人类大脑皮质的面积约cm2,有1/3露于表面,2/3深藏于沟裂的底或壁上。大脑皮质主要由各种神经元胞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构成。
(1)大脑皮质的结构和分区:人类的大脑皮质大部分脑区为6层,但由于各部位的功能不同,因此在不同的部位其各层的薄厚、纤维的疏密、细胞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研究大脑皮质的结构与功能,学者们根据皮质细胞和纤维的构筑对大脑皮质进行了分区,各家分区的多少差异很大,目前应用最广的是Brodmann的分区,将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
(2)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大脑皮质是进行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大脑皮质内不同的脑区有不同的功能,这些具有特定功能的脑区,称为中枢。每一种功能活动都和大脑皮质的中枢具有特定的定位关系,但这些中枢只是执行某种功能的核心部位,皮质的其他部位也有类似的功能,当某一中枢损伤,其他有关脑区也可代偿该项功能。大脑皮质重要中枢有:
①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是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最高中枢。具有以下特点:交叉性支配,即一侧运动中枢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但一些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则受两侧运动中枢的支配,如眼球外肌、咽喉肌、咀嚼肌等。倒置性支配,即中央前回最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支配下肢的运动;中央前回中部支配躯干和上肢的运动;中央前回下部支配头颈部的运动。它与人体各部的关系,犹如头在下、脚在上的倒立人形,但头面部的投影依然是正立位。身体各部分在皮质代表区的大小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而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
②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发出的纤维,司理对侧躯体深、浅感觉。身体各部投影和躯体运动中枢相似,身体各部在此部的投射特点是:交叉性,一侧中枢接受对侧半身的感觉冲动。倒置性,身体各部在此中枢的投影也是上下倒置,但头部在中央后回下部是正立的。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射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例如手指和唇的感受器最密,在感觉中枢的投射范围也最大。
③视觉中枢: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上下的皮质,接受来自外侧膝状体的视辐射纤维。定位特点是:距状沟上方的视皮质接受上部视网膜传来的冲动,下方的视皮质接受下部视网膜传来的冲动。距状沟后1/3上、下方接受黄斑区传来的冲动。一侧视觉中枢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传来的冲动,即同侧视网膜颞侧半和对侧视网膜鼻侧半的冲动,损伤一侧视觉中枢可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④听觉中枢:位于颞叶的颞横回,接受来自内侧膝状体的听辐射纤维。每侧的听觉中枢接受来自两耳的冲动,但以对侧为主,因此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致引起全聋。
⑤语言中枢:人类大脑皮质所特有的,能进行思维和意识等高级活动,并用语言进行表达。有语言中枢的半球为“语言优势半球”。在优势半球内有说话、听话、书写和阅读4种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又称Broca区。此中枢受损,患者可以听懂他人语言,与发音有关的肌肉并无瘫痪,但患者失去说话能力,虽能发音,却不能说出具有意义的句子,临床上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的后部。此中枢受损,虽然手的运动功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发生障碍,称为失写症。
听觉性语言中枢又称感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此中枢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此中枢受损后,患者听觉无障碍,虽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同样也不能理解自己讲话的意思,故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视觉性语言中枢又称阅读中枢,位于角回。此中枢受损时,视觉没有障碍,但不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为失读症。
⑥嗅觉中枢:位于海马旁回和钩的附近区。
⑦内脏调节中枢:一般认为在边缘叶,在此叶的皮质区可找到呼吸、血压、瞳孔、胃肠和膀胱等各种内脏活动的代表区。因此有人认为,边缘叶是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的高级中枢。
2、基底核:是位于大脑髓质内的灰质团块,位置靠近大脑底部,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和杏仁体等。
(1)尾状核:是由前向后弯曲的圆柱体,分为头、体、尾3部。尾状核头在背侧丘脑的前外侧,突入侧脑室前角。体位于背侧丘脑的背外侧。尾向前下伸入颞叶,终端连于杏仁体。
(2)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部,借内囊与内侧的尾状核和背侧丘脑分开。内部被两个白质板分隔成3部:外侧部最大,称壳;内侧两部分新鲜时呈白色,合称苍白球。
豆状核与尾状核合称纹状体,其前端互相连接。在种系发生上,苍白球在鱼类已出现,发生较早,为古老结构,称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在爬行类才出现,发生较晚,在进化上较新,称新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协调各肌群间的运动和调节肌张力等功能。
(3)杏仁体:位于海马旁回钩的深面,与尾状核的尾部相连,为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与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等功能有关。
3、大脑髓质:主要是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这些纤维长短、方向不一。根据纤维联系分为3类:
(1)联络纤维:是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包括联络相邻脑回的短纤维和联络同侧半球各叶的长纤维。
(2)连合纤维:是连合左、右半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其主要者为胼胝体。
(3)投射纤维:由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各部联系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它们不部分经过内囊。
内囊是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在大脑半球的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形,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经内囊前肢的投射纤维主要有额桥束。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经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主要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视辐射和听辐射等。内囊膝为介于前、后肢之间的部分。经内囊膝部的投射纤维主要有皮质核束(皮质延髓束)。
内囊是投射纤维高度集中的区域,当内囊损伤时,患者会出现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皮质束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损伤)和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的“三偏”症状。
4、侧脑室:见后述。
5、边缘系统:是由大脑皮质的边缘叶及其与它有密切联系的皮质下结构共同组成。边缘叶是指环形包绕于大脑与间脑交界处的边缘结构,一般认为包括杏仁体、隔核、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结构和岛叶前部、颞极等。
文字:学习部
排版:卫田
感谢您对第一临床医学院级临床医学(五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