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思路经颅磁刺激治疗

2021-3-1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高玉玲张丽欢刘勇

[摘要]

痉挛是脊髓损伤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70%脊髓损伤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痉挛,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改变生活方式、降低生活质量,也是限制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因此,新颖、安全、有效的抗痉挛疗法的开发及临床应用至关重要。目前经颅磁刺激临床应用广泛,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成为脊髓损伤痉挛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手段。文章主要对经颅磁刺激、Theta节律刺激应用于脊髓损伤痉挛的研究现状以及重复性经颅磁刺激治疗可能存在的机制进行综述。

引言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一类由创伤性或非创伤性因素导致并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的疾病,出现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最终影响患者的身体和心理。SCI治疗需要耗费大量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痉挛是SCI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70%的SCI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痉挛,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改变生活方式、降低生活质量。近年研究表明,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对痉挛的治疗具有改善作用,可减少多发性硬化症和脑瘫患者的痉挛程度,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TMS应用于SCI患者中能改善痉挛,也为SCI痉挛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就TMS治疗SCI痉挛的研究作一综述。

1.SCI痉挛的概述   

目前研究认为,痉挛的产生主要是由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运动皮质和脊髓运动回路之间皮质脊髓束联系的中断,导致脊髓回路兴奋性增加引起的感觉运动控制紊乱,临床表现为肌肉间歇性或持续性的不随意激活,其特点是伸展反射的超兴奋性,肌肉阻力随肌肉拉伸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导致肌腱痉挛加剧。重要的是,痉挛的存在往往是限制SCI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目前针对SCI痉挛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或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短暂改善痉挛,但存在不同程度不良反应。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疗法、电刺激疗法、中医药疗法、手术等。其中物理疗法疗效持续较短,效果欠佳;中医药疗法缺乏统一标准,难以评价;手术创伤大,患者经济及心理负担重。因此,新的、有效的抗痉挛疗法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就显得至关重要。

2.TMS的概述及分类   

TMS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由MichaelFaraday于年发现,年由Barker首次提出的一种神经电生理技术。TMS利用线圈产生的磁场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神经元,产生感应电流改变其动作电位,增强或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来达到治疗作用。根据刺激释放数目及频率可将TMS分为单脉冲经颅磁刺激(singlepuls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spTMS)、成对脉冲经颅磁刺激(pairedpuls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ppTM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三类。年在rTMS基础上开发了新模式-Theta节律刺激(thetaburststimulation,TBS),产生了一种新兴的模式化rTMS,模拟了人脑海马回的脉冲释放频率。

3.spTMS、ppTMS应用脊髓损伤痉挛的研究现状   

目前认为运动皮质和脊髓运动回路之间皮质脊髓束联系的中断是引起痉挛的基础。spTMS、ppTMS技术在SCI痉挛治疗中可测量皮层、皮质脊髓束及脊髓回路的兴奋性、完整性和可塑性等,为治疗前后生理学变化提供依据。Saturno等使用ppTMS研究了一名胸段SCI患者的皮质兴奋性,刺激胫后神经过程中出现对侧手指与受刺激侧下肢的不自主运动,证实SCI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运动皮层抑制回路的活性降低,表明ppTMS可评估SCI患者的皮质兴奋性。Kakulas研究表明SCI患者的病例中病变部位仍能保留部分解剖学连续性的皮质脊髓束,通常不会完全损害皮质脊髓束。

Edwards等进一步证实上述观点,对1名31岁损伤平面为第五胸椎的ASIAB级慢性创伤性SCI男性患者使用spTMS,结果显示皮质脊髓束投射部分完整,但不能参与诱发随意运动,表明spTMS可单独识别临床评估中不明显的残留途径,这对康复治疗起到指导性意义。运动诱发电位是一种非常准确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可评估和监测运动功能的变化,并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可通过spTMS、ppTMS检测运动诱发电位,作为评估大脑皮质兴奋性、反映脊髓运动传导通路的指标,同时也可作为治疗痉挛效果评估的一种工具。多种疾病如脑卒中、偏头痛等可通过TMS测量运动诱发电位评估皮质兴奋性。

4.rTMS治疗脊髓损伤痉挛的研究现状

rTMS作为一种安全、无痛、无创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是调节运动皮层兴奋性的有力工具,已被用于治疗多种神经障碍及精神疾病,包括SCI、抑郁症、脑卒中及帕金森病。rTMS改变大脑兴奋性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经提出rTMS通过长期增强和长期抑制等效应发挥其作用,从而促进突触的可塑性。直接靶向脑区域的兴奋性调节取决于rTMS的频率、强度和刺激模式,产生的诱导效应促进刺激区域的抑制或兴奋。rTMS可作为低频(≤1Hz)的连续序列,也可作为高频(1Hz)的连续序列,低频刺激模式诱导对脑皮层兴奋性的抑制作用,高频刺激模式通常促进脑皮层兴奋性的增加。Martin等认为改善痉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方法是增加下行皮质脊髓束通路连接的有效性。对慢性不完全SCI患者的电生理研究表明,以皮质脊髓束为目标的非侵入性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主运动输出。应用高频rTMs可促进大脑皮质及脊髓结构的重塑,使残余神经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4.1.rTMS治疗SCI痉挛的机制研究

Kapitza等研究认为SCI后导致痉挛的机制之一是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回路神经的连接发生了重大的结构变化。由于SCI后皮质脊髓束完整性丧失,逐步导致低于SCI的水平段运动神经元胆碱能输入减少兴奋降低;SCI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受体表达下调,Ia初级传入纤维上突触前GA-BA能结数量显著下降,对Ia纤维的突触前抑制作用丧失,导致Ia牵张反射通路的抑制性控制丧失,促进痉挛的发生。rTMS已被证明通过上调增强脊髓突触前抑制的分子,诱导营养因子表达的增加,改善痉挛的发生。

年高伟等采用频率为10Hz,刺激强度为%静止运动阈值(restmotorthreshold,RMT),间歇25s,个脉冲,每天1次,每周5d,连续4周的rTMS治疗SCI后大鼠,结果证明SCI-7drTMS组、SCI-14drTMS组与模型SCI组相比,在脊髓、大脑皮层、海马体和小脑区域GABAA、GABAB受体和GABAA、GABAB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SCI-7drTMS组更明显;SCI-7drTMS组治疗后BBB评分明显高于SCI-14drTMS组,证实rTMS治疗可能通过上调GABA受体的表达,增加皮质脊髓束抑制性信号的输出,降低脊髓节段的兴奋性来缓解痉挛。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通过GABA受体发挥作用。GABA受体属于电压门控型氯离子通道,氯离子稳态失衡与神经元损伤密切相关,维持细胞间氯离子浓度差异的因素是氯化钾共转运-2(potassium-chloridecotransporter-2,KCC2)蛋白。有研究发现SCI后KCC2蛋白显著下降,在前期GABA通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KCC2蛋白与rTMS的相关性,研究采用相同参数频率为10HzrTMS应用于SCI后的大鼠,rTMS组治疗后KCC2蛋白表达上调,SCI-7drTMS组较SCI-14drTMS组KCC2蛋白含量及表达明显上调,证实rTMS可缓解SCI大鼠的痉挛,这可能与KCC2蛋白上调有关。上述基础研究都提示在SCI后痉挛出现的早期应用高频rTMS治疗可能更有效。

Hou等对颈椎6/7中度SCI的大鼠进行跑步机运动训练及损伤部位经颅磁刺激治疗,结果表明跑步机运动训练与损伤部位经颅磁刺激治疗相结合后,痉挛症状得到了显著降低,这两种治疗结合的效果均优于单独测试的两种治疗。并发现损伤部位经颅磁刺激在痉挛方面的改善与GABAB受体、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等营养因子的免疫组化标志物的显著扩增表达相关。这些基础研究进一步说明高频rTMS通过改变SCI后脊髓回路神经突触的重塑性,增加皮质脊髓束兴奋性,降低脊髓节段的兴奋性,改善SCI后的痉挛。

向艳平等建立高频rTMS治疗不完全性SCI后大鼠动物模型,研究应用3种不同频率(5,10,20Hz),刺激强度均为90%RMT,刺激5s,间歇10s,共个脉冲,每天1次,每周5d,连续4周的rTMS治疗SCI大鼠,结果表明10Hz组的运动诱导电位潜伏时最短、波幅最高,恢复最佳;BBB评分结果显示20Hz组分值最高。GAP-43被称为神经细胞轴突再生、新连接形成的标志物。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rTMS10Hz组的SCI处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水平最高。10Hz、20Hz的高频rTMS可促进不完全性SCI运动功能的恢复、脊髓传导性的恢复及促进脊髓GAP-43的表达,从而促进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重建和再生,以10Hz的疗效为佳。rTMS的刺激频率、强度等是很重要的参数,研究者们在动物实验上应用过5Hz、10Hz、20Hz等不同频率rTMS治疗SCI均有一定疗效,但针对治疗频率、强度等参数选择仍待进一步研究,需制定合理的参数范围或最佳参数,为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4.2.rTMS治疗SCI痉挛的临床研究

SCI后由于存在残余神经通路的广泛重组和神经可塑性机制,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损伤后自发恢复的潜能。完全性SCI患者运动功能的自发恢复相当有限,但不完全性SCI(AISAB-D分级)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恢复相对变化大,且不适当的神经结构重塑可能导致神经网络的不平衡和并发症,如慢性疼痛,痉挛等。因此,早期康复治疗干预能够更快地恢复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年Kumru等研究报道患者在康复早期并没有检测出明显的痉挛改变,基于SCI(由低张期向痉挛期转变)以来较短的时间跨度,以及该研究中大多数患者的痉挛较轻或不存在来解释他们的结果。目前在临床应用rTMS治疗痉挛未提示早期应用效果更佳。

5.TBS治疗脊髓损伤痉挛的研究现状

TBS根据刺激与间隔时间的不同分为连续性TBS(continuousTBS,cTBS),间歇性TBS(intermit-tentTBS,iTBS)和中间TBS(intermediateTBS,imT-BS)。研究表明iTBS可诱发长期增强,而cTBS可诱发长期抑制。Chung等研究进一步证明iTBS能够产生长期增强效应,促进皮质脊髓束的兴奋性,从而发挥与高频rTMS相似的作用。TBS方法不仅可用于运动皮层,而且可用于大脑的其他区域,用于正常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和大脑可塑性的治疗性操作。

6.TMS的安全性

TM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工具,可用于研究人类神经生理学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健康和疾病中的皮质脊髓功能。但rTMS是一种功能更强大且潜在危险的治疗方法,能够局部促进或抑制皮质兴奋。尽管有证据表明rTMS可用于治疗临床抑郁症和其他可能的脑部疾病,但到年已引起7次已知的癫痫发作,并可能产生其他不良影响。年rTMS风险和安全性指南的应用已经证明预防癫痫的发生是有效的。

7.结语与展望

TMS在SCI痉挛治疗中的应用不断增加,各种rTMS模式的治疗方法逐渐成为主流,在改善SCI痉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研究疗效评定仍以主观性强的量表为主,缺乏客观神经生理指标评定,SCI后痉挛的发病机制及rTMS治疗后作用机制仍有尚未明确之处,相关动物及临床研究也较少,未来仍需大量研究进一步证实TMS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指导和优化TMS神经调节方案。

参考文献: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更多精彩

热烈祝贺江西脑调控入选江西省“千人计划”

热烈祝贺工匠-售后工程师Ⅰ期培训班圆满结束

工匠-售后工程师Ⅰ期培训班Day1

扫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dwdxd.com/jscs/11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