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区临床病例分析问题答案
2021-9-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脉软膏对外伤白癜风治疗效果如何 http://pf.39.net/bdfyy/bdfyw/151201/4735309.html→临床病例分析原题点这里←
病例6-1
(1)椎骨之间的连结可分为椎体间的连结和椎弓间的连结,前者包括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椎间盘;后者包括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横突间韧带及关节突关节。
该病例中患者出现了截瘫,第6和第7颈椎之间的椎间盘相应椎骨的关节突关节及椎弓脱离了正常位置。后纵韧带、椎间盘的纤维环、棘间韧带、黄韧带,以及关节突关节的关节囊可能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有些甚至发生了撕裂。
颈部第6~7椎骨间的活动度大.不仅容易发生颈部椎间盘突出,也是颈椎脱位、骨折等损伤的好发部位。脱位、骨折等损伤多发生在患者头部突然猛烈向前移动或受到重物撞击时(如本病例)。正常情况下,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纤维环对椎体连接起到约束作用。前纵韧带紧贴椎体和椎间盘前面,维持脊柱屈的功能。
在颈部过屈损伤时.前纵韧带往往不易受损。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医生用颈圈将患者颈部固定于伸位时,前纵韧带紧张并协助将各椎骨固定在一起;同时.手术治疗时将第6和第7颈椎棘突固定在一起,目的是稳固脊柱并促进受损韧带的愈合。后纵韧带较前纵韧带窄而薄弱,位于椎管内椎体后面,能防止脊柱过屈。由于本病例患者的颈椎发生了脱位.对应的后纵韧带和黄韧带受到严重牵拉有可能发生撕裂。由于椎间盘纤维环附着于椎体致密的骨性边缘.它的后部可能也在第6和第7颈椎水平受到牵拉并发生了撕裂。年轻人髓核呈半液体状,椎间盘的髓核有可能突出。
()由于颈段椎管的面积往往比颈髓的面积要大,椎骨错位有时可能不会损伤脊髓。但本患者发生了上、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推测患者头部在猛烈撞击中相应颈髓节段可能受到了严重的牵拉和(或)撕裂而受损。
(3)在本病例.最初脊髓休克的时间内所有躯体和内脏的活动都停止。在反射活动恢复的过程中,损伤平面以下发生了肌痉挛并且腱反射增强.膀胱和直肠的功能不再受意识支配。
病例6-
(1)膀胱底的内面有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称膀胱三角。此处膀胱壁由于缺少黏膜下层,黏膜与肌层紧密连接.无论膀胱处于空虛还是充盈状态,黏膜均保持平滑,不形成皱襞。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铍襞称输尿管间襞,膀胱镜下呈苍白色,是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膀胱三角是膀胱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膀胱镜检时应特别注意。
()脊髓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脊膜脊髓蛛网膜和软脊膜。其中,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为硬膜外隙。正常情况下硬膜外隙呈负压,除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椎内静脉丛外,更主要的是有脊神经根通过。此隙上端起自枕骨大孔,下端终于骶管裂孔。
硬膜外麻醉,即将麻醉药物注入此隙,通过滲透以阻滞硬膜外隙内的脊神经根。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间隙,以阻滞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由于硬脊膜紧密附于枕骨大孔边缘,故此隙与颅内不相通。因此,硬膜外麻醉时,麻醉药不会进入颅内而造成脑的麻醉。
(3)行硬膜外麻醉时,针头需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进入硬膜外隙,但不穿过硬脊膜和蛛网膜。因黄韧带坚韧有弹性,且硬膜外腺为负压,针穿入硬膜外隙时有真空感。这与穿入蛛网膜下隙时脑脊液流出的情况不同。穿刺进针不能用力过度,否则会刺破硬脊膜和脊髓蛛网膜,使硬膜外麻醉失败。硬膜外麻醉穿刺与脑脊液穿刺明显的不同是,前者不穿过硬脊膜和蛛网膜,因此,在技术上要求更高些。
病例6-3
(1)腰椎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或三角形。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相邻椎骨之间的间腺较大,临床上常在此进行穿刺或麻醉。腰椎穿刺即蛛网膜下隐穿刺。腰穿通常选择在第3、4腰椎或第4、5腰椎棘突间隙进行。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平对第4、5腰椎间隙,是腰椎穿刺进针的重要标志。
无论在成人、儿童还是婴幼儿,自此平面进针都是安全的。通常情况下,婴幼儿的脊髓下端位于第3腰椎体下缘,而成人的脊髓下端位于第1腰椎下缘,因此,该平面以下的终池内没有脊髓,而马尾浸泡在终池的脑脊液中,穿刺针一般不会损伤脊髓和马尾。
()腰穿时患者侧卧,尽量做出屈背抱膝的动作,是为了能使脊柱最大限度地前屈,使得相邻腰椎棘突之间的间隙开至最大,方便医生穿刺进针,突破软组织进入终池的蛛网膜下腔抽取脑脊液。
(3)穿刺时.针头依次需经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和脊髓蛛网膜而到达终池。由于硬脊膜较坚韧,穿刺针穿过时,有突破感。针头一旦进入蛛网膜下隙,就会有脑脊液流出。
病例6-4
(1)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居中央的髓核和外围的纤维环构成。髓核是柔软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而纤维环坚韧而有弹性。椎间盘具有连结椎骨.吸收压力减小震荡等功能。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容易突出至椎管或椎间孔,刺激或压迫相邻的脊髓或脊神经根,引起神经痛等临床症状、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颈区和腰区的椎间盘相对较厚,颈部或腰部的活动范围较大,因此,椎间盘突出常发生在颈部或腰部。颈部尤以颈5-6和颈_6-7椎骨间的椎间盘突出为多见。而腰部椎间盘突出多见于第4~5腰椎和第5腰椎与骶椎之间的椎间盘。
()椎间盘的前方及后方分别有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支持加固,但后纵韧带较为窄小薄弱。因此,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常向后外侧方,经后纵韧带外侧突向椎间孔,压迫脊神经根,引起疼痛的范围与受压脊神经根的分布区域一致。
本病例中患者弯腰拿重物时出现腰背部疼痛,并向臀区、大腿后部、小腿及足背放射,CT检查显示第5腰椎与骶椎之间的椎间盘突出,可判断突出的髓核压迫了与坐骨神经(L4-S3)相关的神经根。当医生抬高患者伸直的左腿时,牵拉了坐骨神经,进而牵拉了受压的神经根,使下肢疼痛加剧。
(3)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常处于强迫性脊柱侧弯体位,以减轻椎间盘突出部对脊神经根的压迫。脊柱侧弯的方向,取决于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与受压脊神经根的关系。当椎间盘突出从内侧压迫脊神经根时,脊柱弯向患侧;若椎间盘突出从外侧压迫脊神经根时,脊柱则可能弯向健侧。有的患者则会出现左右交替性脊柱侧弯现象,其原因可能是恰好由突出椎间盘的顶点压迫了脊神经根,此时无论脊柱弯向哪一侧.均可缓解对脊神经根的压迫。本病例中患者左下肢出现疼痛,提示神经根受压在左侧,而患者身体向右侧偏斜,提示椎间盘突出从外侧压迫了脊神经根。
病例6-5
(1)根据患者的表现,显然是刺伤了脊髓的传导通路。损伤部位在胸髓,且偏右侧,导致脊髓右侧半横断(Brown-Sequard综合征)。患者左侧躯干和左下肢出现浅感觉丧失,提示右侧脊髓丘脑束受损;而浅感觉丧失区在躯干剑突水平以下,剑突水平的感觉由T6支配,推测脊髓受损伤的节段约在T4-T5。因为脊髓丘脑束的纤维起自对侧后角神经元,并上升1-个节段,所以一侧脊髓丘脑束受损后,痛、温觉的消失出现在对侧,且在损伤平面1-个节段以下。患者右下肢出现深感觉及精细触觉障碍,提示右侧脊髓内的薄束受损;而右下肢出现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的表现,提示右侧脊髓内的皮质脊髓束受损。
()由于从胚胎第4个月起,人体脊柱的生长速度较脊髓快,因此,成人脊髓与脊柱不等长,导致脊髓的节段与相应的椎骨并不完全对应(推算方法见表6-1)。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在创伤中,可根据受伤椎骨的位置来推测可能受损伤的脊髓节段,反之亦然。根据下表推测,本病例患者损伤区在第3胸椎,其平对的胸髓为T4-T5。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诊断学急症处理传染病种系统解剖学神经病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临床病例分析原题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