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到酒再到诗穴位解酒醒酒妙招集锦

2020-1-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相传,酒是杜康发明制造的,那他怎么会造出酒?又为什么会给这种饮品起名叫“酒”呢?酒字的“三点水”有何寓意?后台回复“酒”字,一探“酒”竟……

首先来聊聊“医”这个字!

“医”的繁体为“醫”,属于会意字,由四个相互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部分组成:匸(xi)、矢(shi)、殳(shu)、酉(you),分拆之后,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

“匚”,表“按跷”,“按”指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是中国古代一种属于物理性质的疗疾祛病的方法。这种疗法不借助于器械,而是直接通过手技来完成,既有治疗之功,又有保健之效。后来被称为按摩,现今又叫推拿。

“矢”,表“砭术”,砭石是一种锐利的石块,《说文解字》注:“砭,以石刺病也”,主要用来破开痈肿,排脓放血;或用以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消除病痛。砭石为中国最早的医疗工具,砭术曾被列为中国古代并存的砭、针、灸、药四大医术之首,也是后世刀针等医疗器械的前身。

“殳”,表“针灸”,是中国古代治疗学的一大创举,它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由针法和灸法共同组成,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经济安全等优点。这项由中国独创发明的外治疗法,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而且还成功地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服务。

“酉”,表“酒”,其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酒是最早的兴奋剂和麻醉剂,更能“通血脉”、“行药势”,还可用作溶剂,故《汉书》称之为“百药之长”。从最初的单纯用酒治病,发展到后来的制造药酒,足以证实酒在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由上可知,“醫”中包含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其中所述及的形式多样的治疗手段,透射出中国古代医学科技丰硕成果的同时,还给人以医学十分形象、直观的感觉。

传统中医治疗有六术之说,即:砭、针、灸、药、按跷和导引。“醫”字全部囊括:即“匚”表“按跷”、“矢”表“砭术”、“殳”表“针”和“灸”、“酉”表“酒”及最初的内服汤药、上下结构的造型隐含“气”的升降即“导引”。

再来说说“医源于酒”!

在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史上,有“医源于酒”之说。通过上面对“医”的繁体“醫”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酒”是作为最初治病用的内服汤药。

酒问世之前,人们生了病往往寻求“巫”的帮助,而随着酒的出现,我们的祖先发现这种用谷类和酒曲酿制而成的液体,味甘辛而性热,无毒,可以进入病人的心、肝二经,具有一些神奇的功效。

商代甲骨文中有“鬯其酒”的记载。“鬯”意为“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这可能是我国目前最早的用中药制酒的记载。

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意识到,酒还可以让药力更迅速地到达全身的经脉,有助于药效更好地发挥,而以酒送服中药,可以借助酒的辛热之性,缓和药物的寒性,以调整中药的性味。

正如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的:“酒,升阳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故能开拂郁而消沉积,通隔噎而散痰饮,治泄痢而止冷痛”。

《说文解字》云:“医之性然得酒而使”,“酒所以治病也”;《汉书?食货志》 载:“酒,百药之长”;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也有明确记载用酒制药材以治病。资料显示,酒最早用作麻醉剂,华陀用的“麻沸教”,即用酒冲服,而在现代外科医学中,酒也占有重要地位,如碘酒、牙痛水、痒子水、虫咬水等,都离不开“酒”的作用。

古人不仅常用酒来服药,更是将各种中药与酒一起经过浸泡或煎煮制成酒剂,药与酒结合,既可治疗又可预防疾病,由此发展出我国中药独特的一个重要剂型――药酒。

用现代医学的观点解释,中药的多种有效成分,如生物碱及其盐类、甙类、鞣质、有机酸、挥发油等皆易溶于酒中,如果中药用酒送服或经酒浸泡后有效成分更容易析出,可提高疗效。

目前不少外用的药水中,也含有酒精成分,比如治疗跌打损伤的药酒、六神花露水等,其原理都是借酒力来行药性,使得起效更快。

我国是研究酒与健康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治病和保健两种功效在传统中医学中都得到了充分发掘。

酒,除了在医学领域大放异彩,在艺术圈文人之间也是如影随形!

据考古出土距今五千多年的酿酒器具表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存在酿酒这一行业,而酿酒之起源还在此之前。远古时人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龙山文化时期酿酒是较为发达的行业。酿酒原料不同,所用微生物及酿造过程也不一样。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齐民要术》记载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后世也有少量的改进。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诗歌既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历代诗人的作品。

当诗人遇到了酒,源源不断的作品便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酒和文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他们的饮酒佳话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别具特色的一页。可以说,中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酒文化如果没有文人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诗歌中关于友情、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因此诗歌中经常流淌着两种液体:一是泪水,一是酒水。泪的味道既咸又苦,大多为女子所流;酒的味道又辛且辣,大多为男子所饮。两者结合,“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请欣赏由邓丽君演唱的《芳草无情》,词源来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苏幕遮·怀旧》:

一部文学史,上下五千年,不会喝酒的文人实在少见,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能喝酒就不是文人。因为,酒的特殊功能的确有助于文人们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想象,激发他们的激情和灵感。李白有举杯邀明月的雅兴,而苏轼有把酒问青天的胸怀,欧阳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杜甫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潇洒……这些名句都是家喻户晓,千古绝唱。

殊不知,借酒消愁的不独乎男子,中国的知识妇女往往也借酒消愁,如:汉代女文学家班婕妤、唐代的女道士兼诗人鱼玄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辛亥革命的烈士秋瑾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的词大概有58首(含存疑之作),关于饮酒,醉酒,病酒的诗词,提到酒和喝酒的就有26首,其人其情其酒其词可知。中国历代诗坛上,即使是男性作家中,有李清照这般好酒的,恐也只有李白、苏轼可与之媲美。在古代知识妇女中善饮写酒意酒情的,李清照恐怕算得是一个代表人物了。

没有了酒,中国文化的味道不知要逊色多少。

不管是发挥酒的治病和保健两种功效,还是文人的创作型饮酒,前提是真酒,如果遇到假酒……

由于酒的盛行,犯罪率急剧上升。过量饮酒让人容易麻痹、不清醒,从而进行失去理智的行为。即使不是为了防止饮酒后伤害他人,单从饮酒后自身健康考虑,也应该少饮酒或减少醉酒的发生,需要了解下解酒的办法!

饮酒伤肝几乎是尽人皆知的道理,这里的肝虽然是指现代医学上的肝脏,但从中医角度来说,饮酒也会影响到中医里肝的疏泄功能。因为酒是行阳气的,肝主疏泄,是主阳气升发的。肝体阴而用阳,本身就容易阳亢阴虚,再加上酒的升散,使阳气更亢,阴气更伤,因此饮酒会伤肝之体。

上面这段“解酒三部曲”,分别从酒前、酒中和酒后这三个时间点,给出了解酒的方法,其中提到了葛花和枳椇子两味中药,葛花和枳椇子为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研究证实解酒作用较明确的药物。葛花与枳棋子相配,酒毒之邪既能从表而发散,又能从小便而解,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解酒的功效。大家可以参考使用:

葛花即葛根的花,葛根花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主治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脾胃论》有葛花解酲(酲:醉后神志不清)汤,《滇南本草》有葛花清热丸等,均疗醉酒。此外,葛根、葛谷(葛的种子)也有醒酒作用。

枳椇子能治酒醉、烦热、口渴、呕吐、二便不利等。《滇南本草》明确提出其“治一切左瘫右痪,风湿麻木,能解酒毒。”《世医得效方》拟枳木具子丸治“饮酒多发积”。此外,枳木具子也能解酒。

除此之外,小编再推荐两种更方便的食疗解酒方法,供参考使用:

荸荠(俗称马蹄),洗净剥皮,每次生吃50~克;或榨汁毫升,加适量冰糖服用。此法最适宜于饮高粱等烈性酒醉患者。

芹菜汁,加速分解酒精,酒后脸红有特效。芹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能有效地分解血液中的酒精,酒后喝点芹菜汁对消除醉后头疼、脑胀等有非常好的功效。并且,酒后喝芹菜汁,还能缓和肠胃,对酒后脸红的人有特殊的功效。

用药物解酒,其实是一种下策,因为此时酒精已经对人体造成了伤害,所能做的只是亡羊补牢罢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有所谓的“醒酒良方”,就放开酒量,尽情地喝。

中医认为,酒是湿热之物,对人体来说是一种邪气,过多摄人,对身体绝对是有损伤的。如果确实没办法不喝,那就要想办法让它尽快排出体外。一般来说,湿热邪气的出路大多有三条:从汗而出、从消化道而出、从小便而出。这就是窍医的“解酒之道”。虽然没有“六脉神剑”这种神乎其神的排酒方法,中医却有一些具体而有效的排酒、解酒方法。

高谈阔论助排酒: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一个人喝闷酒,可能还没喝上几瓶,就醉得不省人事;可如果是一帮朋友,一边喝酒一边高谈阔论,或者猜拳什么的,即使是喝它一整夜,解散时大家都还能清醒地走出“一条直线”,而不是东倒西歪的。这是因为。酒精会随着人的呼吸和出汗,挥发出体外。这,就是中医讲的湿邪随汗而出。

强行催吐不可取:酒要从消化道排出,具体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口,一个是肛门。一般人喝醉酒会呕吐(或者想吐)。对此大家不要紧张,也不要尝试去压制这种反应,因为呕吐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它在为邪气寻找出路。此时我们要因势利导,把它吐出来。

  

也有些人喝醉时,并没有想吐的感觉,这时不要强行探喉催吐,否则可能会造成贲门撕裂或急性胰腺炎。上面不排下面排,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想办法让酒邪从下门(肛门)排出。此时服用一种促进胃肠动力的药(如吗丁啉等)。能促进含有酒精的食物迅速通过小肠,从而减少胃肠道对洒精的吸收。

喝水吃盐有助排酒:中医认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也就是说,利小便有助于排湿。因此,在喝酒前、喝酒时大量喝水,或在喝酒前先吃一勺食盐,都能起到利尿的作用。减少酒精对肝脏的损伤。

另外,酒后吃糖醋萝卜,它一样有利尿、清热的作用。做法是将白萝卜切丝,拌入少许糖和醋,等水分渗出后吃。

所谓”小酒怡情,大酒伤身”。酒精对人体的危害众所周知。对身体最好的保护方法是少喝酒。如果实在无法避免,一定要先吃些食物垫垫肚子,空腹喝酒对食道、胃的刺激最大。“解酒药”治标不治本,只能缓解一定的醉酒症状而酒精对器官尤其对肝脏和肠胃的危害依然存在。所以,大家切不可太依赖解酒药,贪杯无度。

著名民间中医、人称“火柴棒医生”的周尔晋说过:中医有两大药库:一是大自然,即草药,那是外药;二是人体药库,即经络学说,这是内药。所以,我是推崇用按压穴位的方法来解酒的,这个人体药库是人人具备的,并且“携带”方便和安全有效。下面我再说说用按压穴位的方法来解酒:

解酒药:关冲穴

关冲为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三焦经是气道和水道,有行气利水、醒神开窍的作用,所以可以解酒防醉。若在饮酒前掐按关冲穴,则能够减少醉酒机率。

操作的时候用指甲或者牙签掐关冲穴,每次掐10秒,放松2秒后重复掐按,每侧手指掐按5次。掐按时用力要均匀,使穴位能够感到微微酸痛。

护肝药:期门穴

期门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募穴,相当于肝的幕僚,肝遇到麻烦了,它就会站出来帮“将军之官”排忧解难。期门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特定穴位,由于该穴与脏腑比较接近,所以常用来治疗各类脏腑疾病。每天用掌心摩擦期门5分钟,是疏泄肝胆的首选方法。

关冲穴加上期门穴,组成了我们身体上自带的护肝药,平时经常喝大酒、熬夜的人不妨试试吧。

保护心脏及轻度醉酒:点按鱼际穴、内关穴

一手的拇指点捏右侧的鱼际穴,另一手的拇指点捏左侧内关穴,轻揉操作半分钟左右。

鱼际穴在手掌的大拇指根部,由于肌肉明显突起,形状如鱼,故中医学把这个部位称为鱼际。内关穴在手臂内侧,腕横纹正中上两寸。点捏时以有胀痛为度,可治头昏痛,令人镇静。按摩内关穴还可治疗心脏病,如果饮酒过多觉得心脏不太舒适,可不停点按内关穴,每次3分钟,间歇1分钟,就能迅速止痛或调整心律。

廉泉穴:点穴催吐

让醉酒的人俯身,头低位、前伸,操作者用一手的中指按压在醉酒的人喉结上方的廉泉穴(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或刺激喉头粘膜可催吐。吐出胃中酒类饮料及食物后,可喝些糖水等,安静休息为宜。喝酒易脸红的人,由于胃部吸收酒精较慢,用这种方法可迅速解酒。

酒后头痛及宿醉:百会穴

如果酒后感到头痛,轻叩头顶之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和后颈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都有明显的效果。或者指压第九、十胸椎之间左右2厘米处的肝俞穴,也对恢复胃功能有帮助,对于治疗宿醉有明显功效。在指压肝俞穴时,应加大力度。

如果酒后烧心、嗳气,以指压胸骨和肚脐连接线中央的中脘穴,颇具效果。一边吐气一边用拇指在此用力强压6秒钟,可重复几次,胸部的难受感就消失了。其次也可以压厉兑穴。

酒后解乏穴:足三里

位置:在下肢外侧膝关节下方3吋,距胫骨前缘外1吋

按摩手法:按压时感到酸麻即可。

功效: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妻子必备:施按摩手法以疏肝理气、调理脾胃

1、按摩环境。室内气温不宜太冷,双手必须搓热后才可进行按摩。

2、正反揉脐。用手掌放在肚脐部,先顺时针揉36次,再逆时针揉36次。因肚脐及周围有神阙、肾俞等穴位,刺激这些穴位,醉酒的不适症会相应缓解。

3、上下擦腹。用手指上起剑突(即胸骨下端突起处),下至耻骨联合(即阴毛附着处)反复揉擦以有温暖感为止,可以来回20次。此处有丹田、神阙等诸多要穴,按摩此处主要是调节胃功能,调畅升降出入,以达到健胃、疏肝解郁之功效。

4、伴发症状的处理。如果伴有头痛、头昏,可按摩百会穴(头顶)及其周围;若伴有肝部不适,可按摩期门穴(位于乳头的正下方,肋骨与腹部的界线处)。

治疗酒后呕吐:率谷穴

率谷穴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穴直上方。率谷和角孙一起时是治疗少阳经头痛的好方子。但是呢,作为表率,率谷穴还有它的独门绝技,那就是治疗酒后呕吐,这叫“群可止痛,独可止呕”。属于一专多能的穴位。

用双手抱住头,然后用大拇指在率谷穴上进行按压,每次按压3~5分钟,就可以很好地提神醒脑,防止酒后呕吐的难受了。

值得注意的是,实行醒酒按摩手法要轻柔和缓,操作时间也不宜长,一般5分钟左右即可。如果一次按摩未能奏效,可重复进行一次,但最长不得超过10分钟。

需要特别注意的禁忌:有些人千万不能喝

空腹不宜,特别是饥饿的时候。饥饿时喝酒容易伤胃,加上对酒精的吸收特别快,使血液里的酒精含量更高,空腹喝酒易醉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身体疲劳时也不要喝酒,因为兴奋过程短,也易醉。

此外,血压高、心脏病、尿酸过多、痛风、糖尿病、肝肾功能不佳、忧郁症、精神病、性病、皮肤疾病及敏感、孕妇、哺乳的妇女、服用西药等人都不宜喝酒。

由于不同酒类酒精含量不一,酒精的挥发度不同,请大家别同时喝不同类的酒,否则也易醉。

最后,小编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一段话为结尾: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康喜摄影X窍医”祝大家丁酉年新春大吉、身体健康、出门见喜、阖家幸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春节福利_中医类歌曲集锦★收藏》!记得后台回复“酒”字,一探“酒”竟……

赞赏

长按







































白癫疯不治有危险吗
治疗白癜风最新最佳最好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dwdxd.com/jsys/95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