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神经痛疼痛性质决定用药
2016-11-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药物是脊髓损伤后神经痛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持续显著缓解疼痛的效果欠佳,并有潜在的副作用。目前已有神经痛药物治疗的相关指南,但都基于临床证据,而非作用机制,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因此,需对这些指南进行修订,以区分神经性疼痛的亚组人群,使药物治疗更为有效。
脊髓损伤后治疗神经痛的一线推荐用药包括抗痉挛剂和精神类药物。普瑞巴林可以减弱电压门控的钙离子通道功能,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降低脊髓的敏感性,缓解疼痛。
卡马西平是一种抗痉挛剂,作用于电压门控的钠离子通道,降低受损的外周神经的高兴奋性。由于常出现皮疹的不良反应,常用奥卡西平以减少皮疹的发生率。
为明确上述两种药物对不同神经痛的作用效果,并寻找神经痛的最佳治疗方法,来自韩国CHA大学康复医学及精神病学部门的KyunghoonMin等设计了前瞻性随机交叉设计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Americanjournalofphysicalmedicinerehabilitation年5月的期刊上。
研究共纳入了55例脊髓损伤患者,年龄≥20岁,有神经痛症状且LANSS评分(神经痛症状和体征的Leeds评估)≥12分,VAS≥3分。
患者根据神经痛的症状和体征分为诱发痛组(包括触刺激诱发痛、热痛觉过敏及压力痛觉过敏)和非诱发痛组(电击样疼痛、烧灼痛、刺痛和麻木)。
按照疼痛部位将疼痛分为平面痛及平面下痛。平面痛是指疼痛发生在脊髓损伤平面上下各两个节段之间的疼痛,可进一步分为根性痛(疼痛机制可能为神经根病变)和中枢性痛(疼痛机制可能为髓上中枢结构损伤)。平面下神经痛是指低于损伤平面至少三个节段的疼痛,可能与脊髓丘脑皮质通路有关。
服药前使用VAS对每种疼痛类型进行评分。先服用普瑞巴林的患者共28例,起始剂量为mg/d,分2次服用,根据患者的反应及耐受性在1~2周内逐渐加量至mg/d,持续服用1周以上再次进行VAS评定。先服用奥卡西平的患者27例,起始剂量mgbid,逐渐加量至mgbid,持续服用1周以上再次进行VAS评定。
随后两组患者停止服用第一种药物后,并开始服用第二种药物。重复上述服药过程,持续服药1~2周后再次进行VAS评定。
由于将平面痛和平面下痛作为独立的疼痛研究对象,故55例脊髓损伤患者最终有66个数据纳入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奥卡西平对于非诱发痛(包括电击痛、烧灼痛和刺痛)更有效。除烧灼痛外,普瑞巴林对于其他诱发痛和非诱发痛的效果没有差别。在诱发痛患者中,普瑞巴林对电击痛、触刺激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比奥卡西平更有效。在非诱发痛患者中,奥卡西平改善疼痛的效果比普瑞巴林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神经痛可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基于症状的治疗可更有效的缓解疼痛。
编辑:杨洁
北京那家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最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