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食疗文化周二知识篇中医药膳的特

2017-2-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中医药膳主要由两大类原料组成,即中药与食料。二者按照一定的理论与原则有机组合,产生食养、食治的作用。

药膳既是食物,又不同于普通食物。其悠远的历史,独具特色的原则与方法,在人类发展中的贡献,罄竹难书。

一、历史悠久

中医药膳起源于数千年前。可见诸文字记载的最早医官——食医,就已存在于周代帝王宫廷中。食医是代掌管宫廷饮食滋味温凉及分量调配的医官,由两个“中士”担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周礼·天官·食医》)

“食医”的名称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书中在主管医疗卫生的官员下设了四种不同职责的医官:食医、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和兽医。其中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相当于现代的营养师。王宫中把“食医”列于众医之首,又说明了当时对食养、食疗的重视。

在现存医药文献及药膳的专科文献中,可以看到,药膳原料在不断地增多,临床适应证在不断扩大,药膳理论在不断完善,药膳疗效在不断增强。

伴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兴盛,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这种饮食文化不但未被淘汰,反而随着历史进程愈加完善和系统,成为一门具有独特体系的学科。

也正由于历史的验证,使中医药膳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能展示出它对人类健康的卓越功绩。

二、隐药于食

膳食是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用以保证人体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药物的重要作用,在于药品的不同性能和功效,能用于调节生命体的各种生理功能、防病治病、促进肌体健康。

就一般概念来说,用药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是在疾病状态下使用的方法。将药物的保健、治疗、预防及增强体质的这些作用融入日常膳食,使人们能在必需的膳食中享受到食物营养和药物防治调节两方面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药食同源”、“食养”、“食治”的道理,把膳食与药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药膳”。这一方法的显著特点是融药物的治疗特性于日常膳饮中,既具有膳食提供肌体营养的基本功能,也具有一般食物的色、香、味、形特征,独特处即在于,同时也拥有防治疾病、保持健康、改善体质的重要作用。

三、辩证配伍

辨证论治一直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强调治疗的目的是调节肌体整体的阴阳气血,改善整体功能状态,而不是仅仅针对个别的病证。

这一原则毫无疑问更符合21世纪人们关于健康与疾病的新观念。药膳的配伍,始终遵循中医学辨证论治、辩证组方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伍组方。始终注重肌体阴阳气血、脏腑经脉的偏盛偏衰,用药膳以补偏救弊,调节阴阳脏腑,使其达到平衡协调的目的。

中医药膳有别于现代营养学,它不仅提供肌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融入了治疗手段,可单独治疗或辅助药物治疗疾病。它也有别于单纯药物疗法,创造了以饮食为主治疗疾病的新途径,避免了人们对药物治疗的紧张心理,于日常餐饮中即可获得疗效。这种双效作用在理论上的依托就是辩证施膳。

四、注重调理

药物治疗的特点,一般是在肌体具有疾病表现,存在不健康状态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药品的应用虽有补养滋润的方面,但总以保养正气,祛除病邪为目的。从总的原则上说,虽然仍是调节阴阳气血,其重点是治疗疾病,一旦正复邪除,原则上即不再施药,而代之以饮食调理。《内经》中已确立这一原则。

药膳固然对某些疾病具有治疗作用,而其基本立足点,则是通过药物与食物的结合,对肌体进行缓渐调理,尤其适用于药物治疗后的康复调理、某些慢性病的缓渐治疗、肌体衰弱时的逐步改善、平常状态下的滋补强壮。它不以急功近利为务,而以持久的、日常的调理获得康复、强壮。因而药膳既可以是药治后的补充,同时更是慢性病症,或体弱之人,或肌体阴阳气血偏颇时适宜的调理方法。

五、影响广泛

药膳是在日常膳饮中对肌体进行调治,且随着饮食形式的变化,又衍变出不同的药膳形式,成为一类养生防病的特殊食品。

药膳具有普通食物所不能达到的疗效,又具有一般治疗性药物所不具备的膳饮方式,成为适应于各种年龄性别、疾病状态、生活习惯人群的养生防病方法,适应证极其广泛。在中华民族的繁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广泛流传于我国各民族中。

药膳在国外其他民族中亦具有深远影响,如至今意大利仍盛行的“大黄酒”、“杜松子酒”,就是年前马可·波罗从我国带回的药膳方。目前东南亚国家乃至欧美国家和地区,愈来愈多的人开始青睐中医药膳。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治得好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dwdxd.com/jszz/51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