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骨小哥儿,你站错队啦
2017-4-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不少康复科医生都见过骨组织长到软组织里的患者,临床称这种情况为异位骨化。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异位骨化?通常发生在哪些部位?什么样的患者容易出现异位骨化?如何确诊?确诊后医生应该怎么做?我院康复医生柳妍带您寻找答案。
异位骨化是神马?异位骨化(heterotopicossification,HO)是指非钙化组织发生新骨生成、关节周围软组织出现成熟板层状骨的现象,说白了就是在不该长骨头的地方出现骨性结构。异位骨化在髋、肘等关节周围肌肉中最为常见。通常表现为局部肿块、红肿热痛、关节活动受限等,最常见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创伤、烧伤、关节骨折脱位的患者。
为什么骨头长到不该长的地方?异位骨化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软组织中的骨祖细胞受刺激,分化成为骨组织有关。髋关节手术、脊髓损伤和卒中等都是常见的刺激因素。今天我们就全髋关节成形术和脊髓损伤两个因素来简要谈谈异位骨化的临床特点。
异位骨化有多常见?据报道,全髋关节成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几率差异较大,在高危人群中可高达90%。那么哪些人属于高危人群呢?主要有以下几类:
患有双侧肥大性骨关节炎的男性患者
任一髋关节曾有过异位骨化病史者
创伤性骨关节炎伴有骨赘生成者
值得指出,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的两倍。
除上述高危因素外,还存在一些中危因素,包括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单侧肥大性骨关节炎患者。另外,手术时年龄大于65岁的女性以及侧路手术方式也属于危险因素。
脊髓损伤后出现异位骨化的几率也很高,大约50%的患者在损伤后12周时即会发生,不过仅10%-20%的患者出现症状(例如关节活动度逐渐下降,并发炎症反应等)。
异位骨化有什么表现?异位骨化是全髋关节成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往往发生在股骨颈周和大转子附近,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髋关节活动受限,有时伴有红肿热痛。
Brooker把髋周异位骨化分为四度:
I度: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内有骨岛。
Ⅱ度:骨盆或股骨端有骨刺,距离相对应的骨面≥1cm。
Ⅲ度:骨盆或股骨近端有骨刺,距离相对应的骨面1cm。
Ⅳ度:髋关节出现骨性强直
脊髓损伤患者的异位骨化通常发生在损伤平面以下的大关节,髋关节最常见。表现为髋关节周围肿胀及热感。肿胀消退后,髋关节前面及大腿内侧出现可触及硬性包块,影响关节活动。患者往往在坐位,转移及更衣时感到不便,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也容易导致压疮的发生。另外,也有研究发现在完全性脊髓损伤、伴有延髓损伤、合并胸部创伤的患者中,髋周出现异位骨化现象更加常见。
异位骨化能够预防吗有研究认为非甾体抗炎药和放射治疗是预防异位骨化的有效方法。
全髋关节成形术后应当在5天内采取措施预防异位骨化,24-48小时内是最佳治疗时机。具体预防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程度来选择。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物是吲哚美辛,推荐剂量75-mg/天,连续使用7-14天。放疗推荐给予单次放射剂量-centigray,术前24小时内或术后72小时内均可进行。目前尚无单次剂量放疗诱发恶性肿瘤的报道。目前的研究文献并未建议给所有全髋关节成形术后患者常规使用预防药物,建议首先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
脊髓损伤患者早期也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预防异位骨化,(例如吲哚美辛75mg/天,连续3周)。另有研究报道华法林、二膦酸盐、脉冲低强电磁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如何诊断异位骨化?对于关节周围局部软组织红肿热痛,关节活动度受限的患者,应该考虑下述检查:
实验室检查:CRP、血沉和碱性磷酸酶;严重异位骨化常在髋关节术后12周可出现血沉35mm/h,ALP国际单位/L。
影像检查:超声、CT、X线和MRI均可帮助诊断
异位骨化在发红胀肿阶段应与皮肤蜂窝织炎、血栓性静脉炎、化脓性关节炎以及骨髓炎相鉴别。
发生异位骨化怎么办?早期休息为主
冰敷减轻症状
避免牵拉被动活动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减轻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
中期等长肌肉收缩
渐进性抗阻肌训练
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
超声治疗
晚期异位骨化稳定后要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步恢复关节功能
如果出现严重活动受限、疼痛无法缓解等症状,可以考虑外科治疗
最后,为感兴趣的小伙伴奉上我们一个异位骨化患者的几种影像学检查照片,拿走不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