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近视中医预防保健外治疗法

2018-4-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学生近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针对学生近视,中医预防保健外治疗法有以下这些。

预防近视

外治法

1

针灸

近部选穴。分为眶周穴位和眶区穴位(眼周穴位)。眶周穴位:丝竹空、阳白、攒竹、鱼腰、太阳、瞳子髎、四白等。眶区穴位:睛明、承泣、球后、上明、眶上、健明、上晴明、下晴明、内瞳子髎等。

远部选穴。风池、上天柱、太冲、神门、合谷、光明、臂臑、养老等。

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

2

推拿

施展一指禅推法,在两个眼球周围“绕8字圈”。在“绕8字圈”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穴位同针灸的近部选穴。在经过这些穴位的时候,做重点停留。

每周3—5次,10次为1个疗程。

3

耳穴压丸

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如王不留行籽、磁珠)的一种简易疗法。选穴:心、肝和眼,为一组。屏尖、皮质下和脑干,为另一组。10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选择一组耳穴,两组交替。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

4

梅花针叩刺

用梅花针轻轻叩刺太阳、四白和阳白三个眼周穴位以及背部的肝俞穴。

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

5

拔罐

取穴及疗程同四。也可以将四和五结合:刺络放血。

6

眼保健操

怎么做眼保健操呢?

“为革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保健操现在开始,闭眼……”这套伴随着舒缓音乐的眼保健操,对每一个上过学的中国人来说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

眼保健操由北京医学院(现名北京大学医学部)体育教研组刘世铭主任于年首创,后有过改编。

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早在年就规定:中小学生每天2次课间眼保健操。多少年来,这已成为每所学校雷打不动的眼保健项目。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按摩,可以通经活络、缓解视疲劳、放松眼部肌肉,使眼内气血调畅,改善眼部血液循环,达到预防和治疗眼部疾病尤其是近视的作用。

几十年后,有人提出质疑:世界上只有中国在推行眼保健操,而中国学生的近视率却排世界第二。不做眼保健操的美国,近视率却低于中国。

在被质疑的背景下,年,新版眼保健操问世。年5月至7月,北京市疾控中心对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新版眼保健操的试用追踪和效果评估。通过新、老眼保健操操作前后,学生的视力、脑力工作能力指数、眼血流速度等指标变化的比较,评估认为:新版眼保健操对改善学生视力、缓解眼部疲劳效果明显,各项指标优于老版的眼保健操。

新版眼保健操不是一套,而是两套。旧版眼保健操是一套。

目前的客观现状是:三套同时流行于世。有的学校选择旧版,有的学校选择新版1,有的学校选择新版2。甚至同一所学校的不同班级选择不同的版本。有点混乱。

下面详细的看一下三套眼保健操:

旧版(共四节)

第一节:揉天应穴(攒竹穴下三分):

以左右大拇指罗纹面接左右眉头下面的上眶角处。其他四指散开弯曲如弓状,支在前额上,按揉面不要大。

第二节:挤按睛明穴:

以左手或右手大拇指按鼻根部,先向下按、然后向上挤。睛明穴:内眼角上方,眼眶骨边缘凹陷处。

第三节:按揉四白穴:

先以左右食指与中指并拢,放在靠近鼻翼两侧,大拇指支撑在下腭骨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在面颊中央按揉。注意穴位不需移动,按揉面不要太大。四白穴:双眼平视前方时,眼眶下缘正中直下一横指处。

第四节:按太阳穴、轮刮眼眶:

拳起四指,以左右大拇指罗纹面按住太阳穴,以左右食指第二节内侧面轮刮眼眶上下一圈,上侧从眉头开始,到眉梢为止,下面从内眼角起至外眼角止,先上后下,轮刮上下一圈。太阳穴:在外眼角与眉梢之间向后大约一寸的地方。

新版版本一(共五节)

第一节:按揉耳垂眼穴,脚趾抓地

用双手大拇指和食指的螺纹面捏住耳垂正中的眼穴,其余三指自然并拢弯曲。伴随音乐口令,用大拇指和食指有节奏地揉捏穴位,同时用双脚全部脚趾做抓地运动,每拍一次,做四个八拍。

第二节:按揉太阳穴,刮上眼眶

用双手大拇指的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太阳穴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弯曲。伴随音乐口令以,先用大拇指按揉太阳穴,每拍圈,揉四圈。然后,大拇指不动,用双手食指的第二个关节内侧,稍加用力从眉刮至眉梢,两个节拍刮一次,连刮两次。如此交替,做四个八拍。

第三节:按揉四白穴

用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大拇指抵在下颌凹陷处,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握起,呈空心拳状。随音乐口令有节奏的按揉穴位,每拍一圈,做四个八拍。

第四节:按揉风池穴

用双手食指和中指的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三指自然放松。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一圈,做四个八拍。

第五节:按头部督脉穴

双手曲状按压在头部督脉穴上四次,从前往后,手指放松。随音乐每拍按揉一次,做四个八拍。

新版版本二(共六节)

第一节:按揉攒竹穴

用双手大拇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指尖抵在前额上。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一圈,做四个八拍。

第二节:按压睛明穴

用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握起,呈空心拳状。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上下按压穴位,每拍一次,做四个八拍。

第三节:按揉四白穴

用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大拇指抵在下颌凹陷处,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握起,呈空心拳状。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一圈,做四个八拍。

第四节:按揉太阳穴刮上眼眶

用双手大拇指的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太阳穴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弯曲。伴随音乐口令,先用大拇指按揉太阳穴,每拍一圈,揉四圈。然后,大拇指不动,用双手食指的第二个关节内侧,稍加用力从眉头刮至眉梢,两个节拍刮一次,连刮两次。如此交替,做四个八拍。

第五节:按揉风池穴

用双手食指和中指的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三指自然放松。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一圈,做四个八拍。

第六节:揉捏耳垂脚趾抓地

用双手大拇指和食指的螺纹面捏住耳垂正中的眼穴,其余三指自然并拢弯曲。伴随音乐口令,用大拇指和食指有节奏地揉捏穴位,同时用双脚全部脚趾做抓地运动,每拍一次,做四个八拍。

笔者认为,旧版眼保健操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并不是这套操没有功效,而是小孩子做的时候不认真以及取穴不准(甚至有很多老师也取不准)这两大因素。面对质疑的时候,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深刻的思考原因,而不是匆忙推出新版以应对质疑,更不应该推出两套新版,造成三套同时流行于世的混乱局面。

如果真要做一个比较的话,笔者倒是认为,旧版更好。旧版也需要做一些改进,但总体上来说,旧版更好。

新版的不足之处举例

1.“脚趾抓地”

眼保健操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之一就是小孩子做的时候不认真,而旧版不管怎么说,老师还可以帮助监督。但新版的这一节让老师如何监督?老师如何知道小孩子有没有“脚趾抓地”?

2.“按揉风池穴”

风池穴确实是治疗眼病的一个效穴,但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也不能准确的定位凤池穴,何况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小孩子?

3.“按头部督脉穴”

理论基础不足,头部督脉穴对眼病有良效的主要是百会穴,其它穴位则并非重点治疗眼病。而且,按压头部督脉穴需要有一定的力量(以有酸胀感为度)才能达到效果,小孩子按压一般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下面谈谈眼保健操应该如何做:

第一节:揉天应穴(攒竹穴下三分)

新版是揉攒竹穴。笔者做过调查,天应穴和攒竹穴哪里更酸胀?绝大部分人回答:天应穴更酸胀。所以这一节应按旧版的方法做。

第二节:按压睛明穴

按新版的方法做,即用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握起,呈空心拳状,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上下按压穴位。如果按照旧版的方法很多小孩子挤按的是鼻梁,而不是睛明穴。

第三节:按揉四白穴

四白穴的位置要取准,在眶下孔中。在眼保健操的几个穴位中,四白穴是最不容易取准的一个。

第四节:按太阳穴

旧版为“按太阳穴、轮刮眼眶”,新版为“按太阳穴、刮上眼眶”,笔者认为上下眼眶都不需要刮,因为刮的方法对眼眶周围的穴位刺激很弱,而且会分散按太阳穴的力量,还不如集中力量按太阳穴,这样太阳穴那里会有强烈的酸胀感。

最后,笔者认为:

1.眼保健操不是忽悠,确实有一定的作用。认真做过的人应该都有体会。

2.但要谈治疗作用的话,只能是假性近视,真性近视一般是治不了的。

3.对于真性近视,有预防和控制视力进一步下降的作用。

4.对穴位的刺激要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效果。所以态度很重要、刺激的方法要正确、穴位要取准。

5.除了在学校里小孩子自己做,回到家父母还应该帮助做,而且可能父母帮助做的效果更好。因为同样的刺激量,自我刺激和他人操作的疗效完全不一样。眼保健操属于自我按摩的范畴。自我按摩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远不及别人帮你按摩。为什么器官移植都会有排斥反应,而自己身上本来的器官一辈子和平共处相安无事,道理正在于此。就是说,自己对自己构成的刺激很小。同样的力量,别人打你一拳会觉得很痛,而自己打自己一拳,可能不觉得痛。

所以,笔者认为眼保健操有一定的疗效,但要想取得更好的疗效,应该不仅自己做,还应该由别人帮忙做,比如小孩子的父母。

以上所谈的是针对学生近视的中医预防保健的6种外治疗法。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6种外治疗法是因为可以对眼部经络起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而达到预防保健的效果,因而其它如成人好发的视疲劳、老年人好发的黄斑变性,以及弱视、斜视、散光、老花、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干眼症、上睑下垂等眼科疾病,都可以运用这6种外治疗法。









































白癜风应该怎样治疗
北京哪里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dwdxd.com/jszz/78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