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和重建护理体会
2019-7-1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作为脊髓损伤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膀胱功能训练和重建是通过训练治疗挖掘潜在的残存功能,用替代方法补偿丧失功能。实践证明,经过训练绝大部分病人都有明显改善,甚至恢复正常排尿功能。年5月,我科收治1例此类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李某,男性,52岁,主因胸椎(T12)骨折术后伴双下肢瘫痪4月余入院,源于四月前工作时不慎被钢结构架砸伤,致双下肢失去知觉。胸椎(T12)锥体MRI示:胸椎(T12)椎体骨折,脊髓横断性损伤,给予脱水、抗感染等对症治疗8天后,行胸椎(T12)椎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留有双下肢瘫痪,剑突下皮肤浅感觉、温、痛觉消失。术后转至康复科行康复治疗3个月。逐渐出现脐以上皮肤感觉异常疼痛,偶尔出现左下腹部刺痛伴左下肢有不自主活动、肌肉收缩。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入院。入科时患者生命体征正常,留置导尿。经过3个月的康复训练,患者可自主规律排尿。★护理措施膀胱功能的恢复力求达到:①不用尿管;②随意或不随意,但能有规律的排尿;③没有或仅有少量残余尿;④没有尿失禁,没有滴漏性尿失禁。康复过程由留置导尿,一次性导尿,建立反射膀胱三个阶段组成,最终实现形成自主排尿规律。■第一阶段:留置导尿。留置导尿能彻底排空尿液,避免膀胱过度膨胀,改善膀胱壁血液循环,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同时留置导尿破坏了膀胱和尿道的无菌状态,细菌可沿导尿管周围及内腔进入膀胱形成菌尿引起感染,如置管24小时菌尿发生率为50%,置管96小时后菌尿发生率为98%~%。因此这一阶段的护理问题重点是如何预防和控制泌尿系感染。①选择合适型号的尿管,并每周更换一次。注意在更换导尿管时要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操作。②定时做尿道口清洁,每日用消毒液消毒尿道口两次。③嘱患者要多饮水,每天尿量应维持在ml以上,达到自然冲洗尿路的作用,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同时也能增加对膀胱的刺激促进排尿反射的恢复。④每日膀胱冲洗以0.9%氯化钠ml+庆大霉素8万单位冲洗膀胱2次/日以保持尿液引流通畅,清洁膀胱,清除黏液细菌等异物预防感染。⑤定时开放尿管,每2小时一次,并注意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避免导尿管受压、扭曲、堵塞等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引流管要留出足够的长度,防止因翻身牵拉,使尿管滑出。病人离床活动时,用胶布将尿管远端固定在大腿上,以防尿管脱出。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并避免挤压,防止尿液返流,导致逆行性感染的发生。⑥适时拔除导尿管。经过这一时期的定时排尿形成规律,可防止膀胱挛缩,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为形成自律性膀胱创造条件。■第二阶段:间接性导尿。经过一段时间的留置导尿,膀胱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拔除导尿管患者可以有意识地定时排尿,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按摩、热敷下腹部放松肌肉促进排尿,用手按压膀胱区协助排尿,促进排尿。但是此阶段患者膀胱中常存有较多的残余尿量,需要每天进行一次性导尿观察膀胱内的残余尿量。多数研究者认为,采用间歇性导尿优于持续性留置导尿,可降低感染率,减少膀胱结石的发生,避免膀胱挛缩,促进逼尿肌反射的早期恢复。我们每3~4h或膀胱区膨隆时、患者有尿意后导尿,多选择14Fr的尿管。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尿道感染或损伤。间歇导尿管插入的同时,监测膀胱压力,对了解膀胱张力和容量有重要参考价值。■第三阶段:建立膀胱反射。在两次插管之间,嘱患者自行排尿并进行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训练。采用手法训练:当膀胱胀满时,病人有下腹部胀满感或出汗、脉搏增快及其他不适,操作者用单手由外向内按摩患者下腹部,用力均匀,由轻而重,待膀胱缩成球状,一手要托住膀胱底,向前下方挤压膀胱。排尿后操作者将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加压排尿,待尿不再外流时,松手再加压1次,力求排尽。也可设法寻找刺激排尿反射的扳机点,如刺激患者大腿内侧,阴茎体部或会阴部等,以诱发逼尿肌收缩,尿道外括约肌舒张。膀胱功能的恢复和重建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耐心坚持。护士应鼓励,关心病人,以求尽快恢复病人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祝愿世界上所有的好事都发生在你和你的家人身上
截瘫人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