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分期及注意事项

2021-8-1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概述

因骨骼结构特点,髋关节作为人体下肢承重的重要结构,且为人体重量传递的转折点,日常活动中所受的应力与剪切力较大,常常是骨关节炎和骨折的高发区域。

髋关节置换术(THA)是一种重建髋关节功能的骨科手术,能够彻底治疗髋关节病变,恢复关节解剖结构,消除疼痛,恢复患者行走功能。但除了手术成功之外,髋关节功能的实现还需要髋周肌肉、韧带、神经的支持,以及全身状况的保障。

因此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系统康复十分重要。早期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也是使患者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

术后常见问题

1.髋部肌肉力量降低

2.髋关节活动范围减少

3.站立平衡及本体感觉能力下降

4.功能性活动耐力差

5.移动时疼痛增加

6.行走、上下楼梯、驾驶等日常生活活动受限

康复目的:重点在减轻疼痛、增强肌力及柔韧性、恢复身体移动能力,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及禁忌。

康复分期

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第一阶段)

第1-3天(体位摆放及床上肌力训练)

体位摆放

仰卧位时(图1),患肢稍外展,两腿间夹枕头,另在患肢外侧放枕头以防止髋关节外旋。另外仰卧位时可在患肢下垫枕头或楔形垫(枕头要求从腘窝处开始由近至远处逐渐升高呈斜坡状,患腿保持伸直),目的在于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患者舒适性(图2)。侧卧位时(健侧在下,图3)借助外展垫或枕头(枕头要足够蓬松且长度要超过小腿)保持患侧呈轻度外展,术后3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

图一

图二

图三

肌力训练

患腿为主,同时兼顾双上肢及健侧下肢

1.踝泵:屈伸踝关节,慢慢将脚尖向上勾起,然后再向远伸使脚面绷直。每隔1小时5~10次,每个动作持续3秒左右;手术后立即开始直到完全康复,防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踝泵

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在仰卧位下,绷紧大腿前方肌肉,将膝盖往下压紧床面,保持10秒,缓慢放松,12个一组,每次做3组,每组之间休息30秒,每天2次。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3.臀肌等长收缩:在仰卧位下,夹紧两侧臀部(两侧肌肉收缩时骨盆会略有抬高),保持5秒,12个一组,每次做3组,每组之间休息30秒。每天2次。

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第二阶段)

第4-6天(患髋关节运动)

1.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

(主动为主,被动为辅)抬高在30°以内,保持时间由5秒开始逐渐增加,10次/组,2~3组/天。

仰卧位直腿抬高

2.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

医务人员或家属可一手托膝下,一手托足跟,在不引起异常疼痛的情况下屈髋(小于90°)。运动时,前、外侧切口禁止患肢外展外旋;后侧切口禁止内收内旋。10次/组,2~3组/天。

仰卧位屈髋屈膝

3.仰卧位患肢夹枕内收运动

两腿间夹一软枕,主动夹腿内收,每个动作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

4.由卧位到半卧位

摇高床头90°,30分钟/次,2~3次/天。

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第三阶段)

第7天开始至14天

卧位到站立位的转移

1、将步行器放在手术侧的床边,身体向床边移动并置于床沿

2、将手术腿移到床下,双上肢帮助支撑上身,保持患肢与躯干在一条线上,禁止扭转患肢,患髋不能屈曲大于90°,并防止患髋过度外旋

3、将患肢移动至床边并保持患肢伸直。适当伸直上身、身体轴线向患侧旋转,健腿顺势移到床下

4、将身体转正,扶住助行器支撑站立,身体直立不能向前倾斜。

行走和负重

以往文献认为生物型假体植入的患者,因为假体和宿主骨之间骨长入需一定时间才能完成,手术一个月以后才能负重锻炼,而骨水泥型则不需要这一过程。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只要生物型假体的植入是坚强、稳定的,一样可以术后立即负重,所以只要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无论采取何种类型假体的患者均可以输后第1~3天下地活动,在助行器帮助下部分负重练习行走和转移到椅子。

将助行器放置在面前,用双手握紧助行器。保持髋关节伸直,将健腿置于助行器中间

用助行器支撑体重,术侧腿向前迈步,注意不要碰到助行器腿

提起助行器(如果助行器没有轮子),确定放稳所有助行器四条腿后,将健腿迈向前

坐高位直靠背带扶手的座椅,座椅避免过低

将手从助行器上松开向后抓稳座椅扶手,在双手支持下慢慢降低身体,保持手术侧肢体伸直在前方。

弯曲健侧腿向后滑动身体坐下

术后2~3周由于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已经基本上痊愈,关节囊较为坚韧,可在双拐下练习上下楼,能用双拐较顺利完成上、下楼梯后就改用单拐练习完全负重行走,再过1~2周可丢拐练习行走,这些过程均需循序渐进地完成,不能急于求成,个体差异会影响之一进程。

双拐行走时,握紧拐杖,将体重置于手上,而不是腋下,先前移双拐至距足一定距离,身体轻度前倾、重心与健侧下肢→前移重心知道重心越过双拐连线→健侧足向前移越过双拐连线20~30cm支撑身体→移动患肢与健侧平行,如此交替进行

握紧拐杖直立于地面上,将身体倾向前,利用拐杖和健腿支撑自己的体重,健侧脚先迈上一级台阶,待健侧肢站稳后,抬患侧脚和拐杖置于同一级台阶上,上楼梯时先将健肢迈上台阶

下楼梯时先将双拐移到下一台阶,再将患肢迈向下一台阶,利用拐杖保持平衡,最后将健肢迈下台阶。

注意事项

屈曲不超过90°(术后1-8周)

下肢内收不超过身体中线(术后1-8周)

禁止伸髋外旋(术后1-8周)

出院后注意事项

1、使用拐杖至无疼痛及跛行时,方可弃拐,弃拐行走前可先借助双拐行走6周,再借助单拐行走6周(使用单拐时嘱患者拐杖应握于健侧位),最后可完全弃拐。最好使用单手杖,可减少术侧关节的磨损。

2、避免重体力活动以及参加诸如跳迪斯科等需要髋关节大范围剧烈活动的运动项目,以减少发生关节脱位、骨折、假体松动。

3、避免在不平滑不平整的路面行走。

4、预防并及时控制感染。

5、肥胖患者减肥。

6、6个月内避免做内收、内旋、外旋、屈髋大于90度的动作。例如平时应坐高凳,不宜坐低凳,不做下蹲拾物动作,不做盘腿动作,不翘二郎腿等等。

平湖二院康复科介绍

我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年,拥有38张病床,是浙江省康复联盟成员单位,嘉兴二院康复医学中心合作单位。科室由经验丰富的康复医师、针灸推拿医师、康复治疗师、护理团队、专职护工团队组成,共同协作,为每一位患者提供高效、安全、个性化的治疗,帮助患者重建生活能力、回归家庭社会。科室拥有目前先进、完备的康复治疗器材,设立独立的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物理因子治疗室。康复科将现代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护理等手段与传统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中药外熏等疗法相结合,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全方位合作,以及北京大学郭应禄院士医学微能量院士工作站这一平台,在临床诊疗技术、科研等方面展开专科协作,进一步提升我院康复医学科综合实力。

康复科业务范围

1.神经系统疾病康复:

  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患者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功能、吞咽功能、言语能力、尿便功能以及认知功能评定及康复治疗,使患者重新获得独立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肌肉骨骼疾病康复:

  骨科术后患者通过正规的康复治疗可以使其更快更好地恢复关节、肢体的功能,尽快重返家庭及工作岗位。主要针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置换术后以及骨折后的康复治疗等。

3.冲击波治疗适应症:

骨组织疾病: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

软组织慢性损伤性疾病: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钙化性冈上肌腱炎、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足底筋膜炎、止点性跟腱炎等。骨性关节炎、距骨骨软骨损伤、腱鞘炎、肩峰下滑囊炎、髌前滑囊炎、髌腱炎、股骨大转子滑囊炎、弹响髋和肌痉挛、骨坏死性疾病等,美容,减脂等。

无创微能量医学院士工作站郭应禄院士团队近年的主攻方向是无创微能量医学,并于医院,年10月在我院建立无创微能量医学院士工作站。康复科负责院士工作站的临床、科研工作。无创微能量是指包括冲击波、超声波、电磁波和激光等生物力学作用于生物体细胞的能量,不会对细胞造成任何不可逆的损伤,但都可对生物体靶器官或组织产生修复和再生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且无副作用。目前,无创微能量医学已成功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对于骨肌疾病等疗效确切,从理论上讲凡是退行性疾病或创伤性疾病它都有治疗功能。从机理上讲,无创微能量医学除具有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末梢神经生长、消炎止痛等作用外,还能激活、转化和调遣体内自体干细胞参与靶器官或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前景极为光明。其中体外冲击波的治疗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运用积累,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治疗效果显著、立竿见影。

作者:段运飞

编辑:段运飞

审核:翁辞海

医院愿景

建设规模适中效率优医院。

医院使命

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持续提供更加安全、更高品质、更好服务、更具特色的公益性医疗服务。

医院宗旨

患者舒心;员工安心;政府放心。

医院文化

用心规范合理;珍视医患价值;注重团队精神。

了解更多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dwdxd.com/jsbb/119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