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
2016-12-1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是由于各种不同致病因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功能改变,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根据致病因素不同可分为外伤性脊髓损伤和非外伤性脊髓损伤。脊髓损伤主要是因直接暴力(砸伤、摔伤、刺伤、枪伤等)造成脊柱过度屈曲骨折、脱位伤及脊神经损伤,其次是因脊髓感染、变性、肿瘤侵及脊髓而致,因损伤水平和程度差异,可见损伤水平以下躯干、肢体、皮肤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脊髓损伤多造成严重瘫痪致残,胸、腰髓损伤引起双下肢和躯干的全部或部分瘫痪称截瘫,颈脊髓以上损伤,上肢受累则称四肢瘫。
据统计,我国SCI原因主要是高处坠落、砸伤、交通事故等。
一、主要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因损伤部位、损伤程度不同,引起的功能障碍也不同。常见的功能障碍有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部分患者常有并发症,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疼痛、异位骨化、压疮、关节挛缩等。
二、康复工作内容
脊髓损伤急性期的康复治疗目的是抢救患者生命,预防及减少脊髓功能丧失,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应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残存的功能,最大限度使患者重新开始自理、创造性的生活。其康复治疗手段有入院前处理与院后急救、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护理、康复训练、呼吸保障。
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康复治疗目的是为了让患者适应新的生活,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借助轮椅独立或步行。其康复治疗手段有肌力训练、肌肉牵张训练、坐位及平衡训练、体位转移训练、轮椅训练、站立和行走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生物反馈疗法等。
三、康复护理措施
(一)配合抢救
配合医生现场抢救时,必须持续固定脊柱,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同时确保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防止窒息。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严密观察患者的神智、呼吸、心率、血压等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二)尽早开始治疗
脊髓损伤后早期(即伤后6~12小时)的改变往往局限于中央灰质,而白质尚无明显改变。此后由于出血压迫、水肿缺氧以及伴发的神经化学改变,使脊髓损伤逐渐加重。因此,应争取在6小时内开始治疗,如局部冷冻、脊髓减压、高压氧、激素及其他药物的运用等,以减少继发性损害,从而有利于脊髓损伤后患者的康复。
(三)体位处理
为防止挛缩畸形,患者宜卧于有垫褥的硬板床上。身体要保持正确位置,其要点是按照疾病的特点,将肢体安放在与挛缩倾向相反方向的位置上,而且瘫痪肢体不要受压。仰卧时膝下不宜放枕,踝足要用尺板、沙袋或小腿后夹板保持于功能性中间位。要鼓励病人多采取俯卧位,逐渐增加俯卧时间,直到能在俯卧位睡眠,还不仅能防止和矫治下肢屈屈挛缩,亦有助于预防褥疮发生和促进膀胱的排空。对痉挛较明显的患者,还要在卧床或长时间坐位时经常用枕头、软垫等将两膝适当分开。
(四)皮肤护理
必须经常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要定时为病人翻身,已坐轮椅者要经常自己撑起身体。对有皮肤障碍者,尤其要注意预防褥疮,要经常视皮肤有无变红破坏。褥疮一旦出现,必须及时处理,防止扩大,并促进早日愈合。已允许起床的患者,要注意在治疗和活动过程中避免烫伤和挫伤、擦伤。使用支具或夹板者要警惕压迫和摩擦损伤局部皮肤。
(五)被动运动
在主动运动能力基本恢复之前,必须经常给患肢各关节作全范围被动运动,以保持关节活动度和牵伸软组织。伤后早期开始每日一次作被动运动,能防止下肢浮肿的发生或使其迅速消散。后期痉挛严重者,通过反复的被动运动可以降低肌张力,以便于接着进行功能运动。当下肢恢复部分肌力时,仍须进行被动运动,但要先将关节主动活动至最大可能范围,然后再被动活动至全范围。由于截瘫患者易发生跟腱挛缩与下肢内收挛缩,必须重点牵伸跟踺,使下肢外展,使两膝分开,以利于日后进行站走训练。
(六)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1)尿路感染:脊髓损伤或脊髓横断时引起脊髓休克,运动反射受到抑制膀胱松弛,出现充盈性尿失禁。此期病人因排尿力不足,致大量残留尿。而长期留置导尿也是造成膀胱上行感染的因素。为了使截瘫病人排尿功能得到恢复,护理人员要对病人进行排尿训练,外力压迫逼尿时要正确应用腹压,以免因膀胱过度充盈下加压引起肾盂积水及逆行感染。采用每隔4小时导尿一次的间歇导尿法可降低泌尿系感染率。
(2)褥疮;这是截瘫病人的终身注意的问题。在卧床期除按皮肤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外还要注意足趾也可因被子的压力造成褥疮的可能。对恢复期病人护理人员要教会病人检查受压皮肤的方法,双手撑起减压的方法及预防褥疮的措施。
(3)解除消化道常见症状,如便秘、大便失禁、肠胀气,肠梗阻也可以应用干扰电疗法及中医按摩针灸技术。
(4)深部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常发生在脊髓损伤后一个月内,护理上要注意观察患者两侧下肢的腿围,看是否有水肿出现,尽早应用弹力袜和弹力绷带,早期斜床站立训练,可使截瘫的肢体血管神经舒缩功能得到恢复。
(5)肺部感染:截瘫病人长期卧床或呼吸肌运动障碍,呼吸量减少,咳嗽动作减弱或消失,大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引起肺部感染。为预防这一并发症,护理人员要指导病人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帮助病人排痰时,护理人员用双手紧压患者胁下部,要随患者呼吸节奏,可以使病人将痰咳出。力量不宜过大,以免加重损伤脊神经或导致脊柱骨折。
(6)肌肉挛缩,关节变形:对脊髓损伤早期康复护理极为重要。合理的功能体位,适当的早期被动运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防止因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挛缩和变形。
(7)植物神经紊乱:颈髓6以上损伤致四肢瘫痪的病人,病程中可因损伤以下不良刺激(膀胱充盈、褥疮、肌肉痉挛、便秘)、胃肠道恶性刺激引起患者头痛、大汗、皮肤潮红、心动过速或心率徐缓、血压增高等植物神经反射增加症状,可继发脑血管意外或失明,护理上要注意观察以上症状的出现,积极采取预防措施。给以降压药物,排除诱因和采取病人直立体位的处理。
(8)异位骨化:多发生在损伤后1~4个月,患者可出现不明原因的低热,躯干及四肢皮下组织质地较硬的团块,局部炎症反应.一般发病后2周X线才可见阳性结果.可给病人在病后20天左右服didronel(乙哚乙酸二钠制剂),以防止软组织钙化.
(9)预防直立性低血压:
1)帮助患者适应体位的变换。
2)在体位变换前后,需分别测量患者的血压,一般收缩压不低于80mmHg。
3)指导患者起床时应缓慢坐起,避免突然起身。
4)体位变换时,应密切观察有无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如头晕、面色苍白、视
物模糊甚至晕厥等。如出现上列症状应立即降低床头,嘱病人深呼吸,待缓解后恢复原位。
(七)中医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常用推拿疗法、针灸疗法、中药疗法等手段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
(八)心理护理
(1)抑郁型:在发生截瘫后,患者一时不适应,产生抑郁状态,轻者安静,抑制不愉快,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较严重者持久闷闷不乐、忧愁、沮丧、注意力记忆力减退,还有些患者自卑、自责,带有自杀念头。
(2)焦虑型:有些患者对自己残疾产生焦虑情绪,以至出现植物神经系乱症状,如便秘、心悸、早搏、贲门幽门痉挛症、颜面潮红、双手、面部出汗,严重可出现呼吸窘迫症状。
(3)愤怒攻击型:患者对自己残疾不压抑而是攻击行为,大吵大闹,摔打物品,撞击他人或毫无顾忌的行动
(4)依赖型:患者自以为自己是个废人,完全依赖别人生活,不去做任何训练,或因训练时发生挫折而放弃中断锻炼。
医护人员要加强心理支持,主动关心病人,使其正视现实,增强信心。
(九)支具的应用
(十)饮食护理
脊髓损伤后,特别是外伤性截瘫患者,消化系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加上消极情绪,患者往往食欲不振,同时创伤后体内分解代谢增强,蛋白质和脂肪消耗量大。故应尽快补充营养物质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同时,卧床早期,为避免腹胀,应适当限制饮食,2~3周后代谢趋于正常,可给予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以防因卧床引起的便秘。
(十一)功能锻炼和功能重建
1、早期锻炼用于卧床期患者,包括患者体位的变换、上肢、腰背肌的锻炼、起坐、轮椅上移动、电动站立床的使用等。
2、恢复期立位、行走锻炼在床上锻炼的基础上进行离床锻炼。在此基础上还要指导患者进行上下楼梯、安全跌倒、重新爬起的能力训练。
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在上肢活动基础上尽早锻炼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四、康复教育
1、将自我护理知识和技巧教给患者,以提高患者功能独立性水平。如使用轮椅的技巧、体位转移技巧、皮肤护理、二便护理等。
2、饮食应给予足够热量的多纤维食物,及时补充训练时机体消耗的能量;多吃蔬菜、水果,预防便秘;多食酸性食物,多饮水;少食高脂肪和碱性食物;防止长骨脱钙和尿路结石形成。
3、对于需靠轮椅生活的患者,应指导患者或家属对家庭环境设施进行改造。如门槛和台阶改为斜坡,在坐便器两侧或上方安上扶手;同时走道需有良好的灯光照明;地面需铺设防滑地板;门和走道需有足够轮椅转移的空间。
4、为使患者在出院后能适应生活,要帮助患者接受现实,寻求新的生活和工作,正确对待社会地位变化后的心理。指导家属正确看待患者做具体事情时的种种要求和患者出现各种生活问题的处理方法。
5、定期随诊,注意全身情况,如有并发症尽早治疗,防止意外。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