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医和蚌埠三院合拍的急救课程上线啦

2021-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众多,作为医学生,将来不可避免的要与这些患者打交道,学会急救是必要的,但据小编了解,很多专业都没有开设急救这门课。

今天这里有个大福利,由我们学医院共同拍摄的急救课程上线啦!小伙伴们可以登录e会学,搜索急救技术进入课程学习,课程由我校的谢书记主导,内容详细,涉及自然灾害急救,生命重建的救护,现场急救的医学救护,创伤的紧急救护,每一节都有视频和ppt讲解哦,不过这个课程有时间限制,只有一周时间哦,想要学习的小伙伴们要抓紧时间啦

很多同学觉得没必要,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都里自己很遥远,下面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

边走路边玩手机

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

骑车速度过快

边开车边接电话

在寝室使用大功率违规电器

还有一些自然灾害

如水灾,地震

看完这些

你还觉得那些伤害离自己很远吗?

特别是生活在蚌埠这样

给点(雨)水就泛滥的地方

如果你觉得着还不够的话

那就再给你个理由

路边晕倒了一个老奶奶

一群人围着束手无策

是他们冷漠吗?

非也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他们除了拨打以外

不知道该怎么做

而你

作为一个医学生

外人眼中的医生

啥病都能问你的医生

如果见死不救

错过黄金抢救时间

是不是不太合适呢?

综上所述

急救技术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那么就快点进入正题吧

Part1

生命重建的紧急救护

◆◆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步骤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伸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次∕分,按压深度至少px)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若无明显效果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专业人员到场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自动体外除颤器可自动分析心律并作出是否需除颤的建议,若需除颤,AED自动选择一合适能量,并提示操作者让病人周围的人全部撤离后按放电按钮。AED在院前急救使用广泛,尤其适合于竟培训的非医务人员。

构造

操作步骤

AED的操作步骤很简单,只要跟着语音提示进行即可

连接电极板

请不要接触病人,正在分析心电图

建议除颤/不建议除颤

远离病人

充电中

按下“点击键”

放电完毕

检查病人,如没有脉搏,进行CPR

注意事项:

1.所有可移除的金属物体,如表链、徽章等应该从病人前胸去除。不能拿掉的如身上佩戴的珠宝饰物等应该从前胸移开,确保胸前没有异物,以免影响电击,使除颤能量减弱或散失。

2.需解开或剪开衣物,使病人前胸部完全暴露。

3.若胸部有药物贴片或埋植有起搏器,则电极片须贴在远离上述物体至少2.5cm处。

4.除颤电击时氧气瓶应该关掉或移开。

5.检查环境,杜绝任何水或金属物体将病人与抢救者或旁观者连接,确保周围无汽油或天然气等可燃性液体及气体。

6.8岁以下或体重小于25kg的儿童,需要特殊儿童用除颤器。

7.分析心律时,不可晃动病人,若在行驶的车上,AED无法分析心律,须先将车停稳再使用。研究表明,与3次电击方案相比,单次电击除颤可显著提高成功率。

Part2

创伤的紧急处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磕磕碰碰,一不小心就会流血,这就要求我们会基本的包扎和止血技术。

常用止血方法

1.指压止血法

是用手指、手掌或拳头压迫伤口近心端的动脉经过骨骼表面的部位,阻断血液流通,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指压止血法适用于中等或较大动脉的出血及较大范围的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指压法止血属应急措施,动脉有侧支循环存在,止血效果有限,因此,应及时根据现场情况改用其他止血方法。

(1)头顶部出血:压迫同侧耳屏前方颧弓根部的搏动点(颞浅动脉),将动脉压向颞骨止血。

(2)颜面部出血:压迫同侧下颌骨下缘、咬肌前缘的搏动点(面动脉),将动脉压向下颌骨出血。

(3)颈部、面深部、头皮部出血:可用拇指或其他四指压迫同侧气管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之间的强搏动点(颈总动脉),用力

压向第五或第六颈椎横突上,达到止血的目的。压迫颈总动脉止血应慎重,禁止同时压迫双侧颈总动脉,以免引起脑缺氧。

(4)头后部出血:可用拇指压迫同侧耳后乳突下稍后方的搏动点

(枕动脉),将动脉压向乳突止血。

(5)肩部、腋部出血:压迫同侧锁骨上窝中部的搏动点(锁骨下动脉),将动脉压向第1肋骨止血。

(6)上臂出血:上肢外展90°,拇指在腋窝中点按压,将腋动压向肱骨头止血。

(7)前臂出血:用四指指腹压迫肱二头肌内侧沟中部的搏动点,将动脉压向肱骨干止血。

(8)手部出血:压迫手腕横纹稍上处的内、外侧搏动点(尺、桡动脉),将动脉分别压向尺骨和桡骨止血。。

(9)大腿出血:可用拳头或双手拇指交叠用力压迫腹股沟中点稍下部的强搏动点(股动脉),将动脉压向耻骨上支止血。

(10)小腿出血:在腘窝中部压迫腘动脉止血。

(11)足部出血:可用双手食指或拇指压迫足背中部近脚腕处的搏动点(胫前动脉)和足跟内侧与内踝之间的搏动点(胫后动脉)止血。

2)止血带止血法一般只用于四肢较大动脉的出血,或用加压包扎或其他方法不能有效控制的大出血而有生命危险时采用此方法。专用的止血带有橡皮止血带、充气止血带、卡式止血带等,以充气止血带的效果较好。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用绷带、三角巾、布条等代替。使用时,要先在止血带下放好衬垫保护局部软组织,不恰当的使用会造成肢体缺血坏死或者更严重的出血。

(1)勒紧止血法:先在伤口上部用绷带或三角巾折叠成带状,勒紧伤肢并扎两道止血,第一道作为衬垫,第二道压在第一道上并适当勒紧。

(2)绞紧止血法:将三角巾叠成带状,平整缠绕肢体一圈,向前拉紧两端并打一活结,在一头留出一小套。用筷子、笔杆、小木棒等做绞棒插进带圈,提起绞棒绞紧,然后再将木棒的一头插入小套,拉紧小套固定。

(3)橡皮止血带止血法:抬高伤肢,在肢体伤口近心端用棉垫、纱布或衣服、毛巾等软质物作为衬垫。取止血带,一手持止血带头端,将长的尾端绕肢体一圈后压住头端,再绕肢体1~2圈,然后夹住尾端将尾端从止血带下拉过从另一缘牵出,打一个活结。如需放松止血带,将尾端拉出即可。

(4)充气止血带止血法:充气止血带根据血压计原理设计,使用压力表指示压力的大小,压力较均匀,效果较好。使用时将袖带绑在伤口的近心端并充气,达到止血的目的。在使用之前应先检查是否漏气。

(5)卡式止血带止血法:先用松紧带绕肢体一圈,然后将插入式自动锁卡插进活动锁紧开关内,一只手按住活动锁紧开关,另一只手紧拉松紧带至不出血。放松时用手向后扳放松板,如需解开按压开关即可。

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

①部位准确:缚扎部位原则是扎近心端,并尽量靠近伤口以减少缺血范围。上臂扎止血带时,不可将其扎在上臂的下1/3处以免损伤桡神经。

②压力适当:充气止血带压力,一般以上肢~mmHg、下肢~mmHg为宜,无压力表则以刚好使远端动脉搏动消失并能止血为度。

③衬垫垫平:止血带下的衬垫应平整地垫好,避免止血带勒伤皮肤,切忌用绳索或铁丝直接加压止血。

④标记明显:在用止血带止血的伤员手腕或胸前衣服上做明显标记,注明上止血带时间并迅速转运。

⑤时间要缩短:上止血带的时间不宜超过3h。

⑥定时放松:应每隔30~60min松止血带2~3min,避免绑扎过久造成肢体缺血坏死。松解期间要做局部压迫止血。

3)加压包扎止血法在出血位置的裹伤处用三角巾、绷带或纱布卷以适当压力包扎,常用于一般的出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度。见图11-3-8。

4)填塞止血法对于深部伤口出血,先用大块无菌敷料填入伤口,外面再加压包扎。注意不能将伤裂的皮肤组织、脏物一起塞进去。

5)加垫曲肢止血法适用于单纯加压包扎无效和无骨折的四肢出血,在肘窝、腋窝、腘窝等位置加垫,并固定肢体于屈曲位。此法在止血的同时可能会压迫血管、神经等组织,且伤员痛苦较大,故不宜首选。

常用包扎方法

1.绷带包扎绷带是一种传统而实用的制式敷料,种类有卷轴绷带、多头带等。绷带包扎用于伤口的保护、敷料和夹板的固定、加压止血等,它可随肢体的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包扎方法,能促进组织液的吸收或防止组织液流失、支撑下肢促进静脉回流。

1)绷带的种类与规格

绷带种类较多,常用的绷带有棉布、纱布、弹力及石膏等多种类型。

①纱布绷带:适用于悬吊肢体、固定关节、固定敷料和加压止血,较轻软,透气好,临床上使用最多。

②弹力绷带:适用于胸部伤口包扎,利于呼吸,或四肢加压包扎,防止肿胀。

③石膏绷带:骨科专用,适用于固定骨折或者畸形的矫正。绷带有3~15cm大小不等的规格,使用时根据包扎部位选择不同的规格。

手指(脚趾)常选用3cm宽卷轴带;头、手、足、前臂等常选用5cm宽卷轴带;肩、上臂、腿部等常选用7cm宽卷轴带;胸、腹、乳房、腹股沟等部位选用10~15cm宽卷轴带。

绷带包扎的注意事项:

(1)病人取舒适坐位或卧位,托扶肢体使其保持功能位置。

(2)包扎部位须清洁干燥,若有伤口应先简单清创并盖上消毒纱布,不用手或脏物触摸伤口,不用水冲洗伤口(除化学伤外),不轻易取出伤口内异物,一般不把脱出体腔的内脏送回;若为肢体,应先将肢体抬高;若为内外踝、腋窝、腹股沟等肢体骨隆突或凹陷处时,应先垫好衬垫。

(3)选择宽度合适的绷带卷,不宜使用被污染或潮湿的绷带。包扎时用力均匀,动作轻快,包扎牢靠,松紧适宜,太松则敷料易脱落或移位,太紧则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4)包扎四肢时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以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并将指(趾)端外露,方便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的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应松开绷带重新包扎。

(5)一般将结打在肢体外侧面固定绷带,严禁在伤口上、或易于受压的部位打结。

3)绷带包扎的基本步骤

(1)环形包扎法:绷带在原处做环形重叠缠绕,每周完全覆盖前一周。常用于各种包扎的起始和终止及额、颈、腕及腰部伤的固定。

2)蛇形包扎法:先将绷带以环形法缠绕数圈,然后斜行上缠,每周互不遮盖。常用于临时简单固定夹板、敷料,或需由一处迅速延伸至另一处,或绷带不足等情况。

(3)螺旋形包扎法:先环形缠绕数圈,然后使绷带螺旋向上,每周遮盖上一周的1/3~1/2。适用于上臂、手指、躯干、大腿等直径相近部位,多用于躯干及四肢。

(4)螺旋反折包扎法:在螺旋形的基础上每周反折呈等腰三角形,每次反折处应对齐,使之成一直线。适用于直径大小不等的前臂和小腿等。但不可在伤口上或骨隆突处反折。

(5)“8”字形包扎法:在伤处上下,按“8”字的书写路径将绷带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交叉缠绕。多用于屈曲的关节部位,如肩、髋、膝等。

(6)回返式包扎法:第一圈常从顶端正中开始,接着来回向两侧翻转绷带,回返覆盖前次的1/3~1/2,直到包住整个伤处顶端,最后将绷带再环绕数圈把反折处压住固定。此法常需要一位助手在来回反折时按压一下绷带的反折端,多用于包扎头和断肢端。

2.三角巾包扎

三角巾的用途较多,可用于包扎全身各个部位,使用方便、迅速,但效果不太理想。使用时将三角巾折叠成带状可作为悬吊带或用作肢体创伤及头、眼、下颌、膝、肘、手部较小伤口的包扎,展开或折成燕尾巾可用于包扎四肢或躯干大面积创伤,也可用两块折成双燕尾式或蝴蝶式。使用时,两底角打成牢固的外科结(方结),将某一侧边和其底角拉直可快速解开。

1)头面部包扎

(1)头顶部包扎法:将三角巾的底边反折约3cm,正中放于伤员前额部,顶角拉过头顶垂于枕后,三角巾两底角经两耳向上向后拉,在枕后交叉并压住顶角,再经耳上绕到前额打结固定。

(2)风帽式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和底边中点各打一结,将顶角结放于额前,两底边拉紧向外反折向前绕包住下颌部,最后绕到枕后,打结即成。

(3)面部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打成结放在头顶上,然后将三角巾罩于面部,在口、鼻、眼部各剪一小孔,左右两角在颈后交叉再绕向前并打结。

(4)下颌部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三四横指宽的带状巾(顶角及系带留出),将1/3处放于下颌处,长端经耳前向上,拉到头顶部到对侧耳前并与短端交叉,然后两端经均环绕头部,至对侧耳前打结。一般应用于下颌骨骨折的临时固定。

(5)眼部包扎法:

①单眼包扎法:将三角巾叠成约四指宽的带状巾,一端斜放于眼部,下侧较长一端经枕后绕到额前,压住上侧较短的一端,然后环绕头部到健侧颞部,与翻下的另一端打结。

②双眼包扎法:将四指宽的带状巾的中央部分先盖住一侧伤眼,下端从耳下绕至枕后,经对侧耳上至眉间,在其上方压住上端后继续绕头部到对侧耳前,将上端反折斜向下,盖住另一伤眼,再绕耳下与另一端在对侧耳上打结。

2)肩部包扎

(1)单肩燕尾巾包扎法:将燕尾巾放至伤侧肩部,夹角向上,向后的一角压住向前的角(向后的一角稍大些),底边包绕上臂上部并打结,两燕尾角分别经胸、背至对侧腋下打结。

(2)双肩燕尾巾包扎法:燕尾夹角向上对着项部,将燕尾批于双肩,两等大的燕尾角分别经左、右肩拉至腋下与底角打结。

3)胸、背部包扎

(1)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顶角越过伤侧肩垂向背部,底边横放于胸部伤处的下方,底边两端拉向后背打结,用顶角的小带将顶角与打成的结连在一起。

(2)燕尾巾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鱼尾状,在底部反折,两角朝上横放于胸部并分放于肩上,上拉两角至颈后打结,再用顶角带子绕至对侧腋下打结。

(3)三角巾、燕尾巾包扎背部:与包扎胸部相同,只是位置相反,结打在胸前。

4)腹、臀部包扎

(1)一般包扎法:将三角巾一底角绕大腿一周,顶角放于腹股沟下方,底角与顶角打结,然后将另一底角围绕腰部后与底边打结。同样的方法也可包扎臀部创伤。

(2)双侧臀部包扎法:将两块三角巾顶角打结后把结放在腰骶部,两块三角巾底边朝上的一端在腹部打结,朝下的一端分别由大腿后方绕向前,与其底边打结。

5)四肢伤的包扎

(1)上肢三角巾包扎法:将伤侧手套入三角巾一打结的底角,结的余头留长些备用,沿手臂后侧将另一底角拉到对侧肩上,用顶角包裹并适当固定伤肢,前臂屈于胸前,拉紧两底角打结。

(2)手(足)包扎法:将手(足)平放在三角巾中央,手指(或脚趾)对准三角巾的顶角,底边位于腕(踝)部,将顶角提起盖住全手(足)背,将三角巾底边两角拉至手(足)背部并交叉,使三角巾符合手(足)的形状,然后将两底角绕至腕(踝)部在其掌侧或背侧打结。

3)小腿和足部包扎法:将足放于三角巾底边的一端,足趾朝向底边,提起较长的一底角和顶角包绕小腿在膝下打结,再用另一底角包足,绕脚腕于踝关节处打结。

常用固定方法

固定用于骨折或骨关节损伤,目的在于限制受伤部位活动而减轻疼痛,避免骨折片损伤血管、神经或重要脏器,并能帮助防治休克,方便伤员的转运。固定的器材最理想的是夹板,抢救现场还可因地制宜选用竹板、木棒、枪托等。固定的夹板或支架要便于透视、摄片或伤部的观察。

1.常见部位骨折的临时固定方法

1)锁骨骨折

若为一侧锁骨骨折,可用三角巾将患侧手臂悬兜在胸前,并限制上肢活动;两侧锁骨骨折,可在背后放T字形夹板,在两肩及腰部各用绷带包扎固定;也可用毛巾或敷料垫于两腋前上方,将叠成带状的三角巾两端分别绕两肩呈“8”字形,拉紧两头在背后打结,并尽量使两肩后张。

2)肱骨骨折

选择长、短两块夹板,上臂后外侧置长夹板,前内侧置短夹板,用绷带或带状物在骨折部位上、下两端固定,再用三角巾将上肢悬吊固定于胸前。若无夹板,可用一三角巾将前臂吊起,另一三角巾(或宽带)将上臂固定,中央正对骨折处,绕过胸部在对侧腋下打结。

3)前臂骨折

取两块合适的夹板,超过肘关节至腕关节的长度,分别置于前臂内、外侧,上下两端扎牢固定,伤员屈肘90°,拇指在上,用三角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置于功能位。

4)大腿骨折

取一长夹板(长度为自足跟至腰部或腋窝)放于伤肢外侧,另用一短夹板(长度自足跟至大腿根部),然后用绷带或三角巾分段固定。

5)小腿骨折

取两块长短相等的夹板(长度自足跟到大腿),放在伤腿内、外侧,用绷带分段固定。

若无夹板,可将伤员两下肢并紧,两脚对齐,然后将健侧肢体与伤肢分段固定在一起,在关节和两小腿之间的空隙处垫上棉花,以防绑扎后骨折部弯曲。

6)脊柱骨折

常规对伤员进行颈托固定和腰椎的保护。让伤员卧于硬板上,必要时在胸、腹部各垫枕头,用绷带适当固定以免移位。

固定的注意事项

1)若有伤口和出血,应先止血、包扎,然后再固定骨折部位;若有休克,应先行休克处理。

2)处理开放性骨折,刺出的骨折断端在未清创时不可直接还纳伤口内,以免造成感染。

3)夹板固定时,不可与皮肤直接接触,其间用棉垫或其他软织物衬垫,尤其在夹板两端、骨隆突处及悬空部位上、下两端外,还要固定上、下两个关节。

4)固定应松紧适度、牢固可靠,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5)固定后应避免不必要搬动,不可强制伤员进行各种活动。

常用搬运方法

突发状况下迅速转移伤者也是必要的救治过程,但搬运方法若是不当,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

1.一般搬运方法

1)担架搬运法是最常用的搬运方法,适用于搬运路途较长、病情较重的伤员。

2)徒手搬运法

若在现场找不到担架,伤员病情较轻,转运路程近,可采用徒手搬运法。

(1)单人搬运:

①牵托法:把伤员放在雨衣或油布上,扎双袖或两对角固定伤员身体,用绳子牵拉。

②扶持法:对于伤情较轻、能够站立行走的伤员可用此法,搬运时救护者站在伤员一侧,使伤员靠近他并揽住自己头颈,救护者一手扶持伤员的腰背部,另一手牵伤员的手腕。

③抱持法:救护者在伤员一侧,一手托其背部,另一手托其大腿,将伤员抱起。

④背负法:若伤员站立,救护者站在伤员前面,微弯背部,将伤员背起。若伤员卧于地上,救护者可躺在伤员一侧,一手抱其腿部,另一手紧抓其双臂,用力翻身使伤员负于搬运者背上,然后慢慢站起。此法不适用于胸部伤的伤员。

(2)双人搬运:

①椅托式:甲以左膝、乙以右膝跪地,各用一手伸入伤员的大腿下面并互相紧握,另一手在伤员背部彼此交替支持伤员。

②拉车式:甲站在伤员的头部,两手插至其腋前将伤员抱在怀里,乙抬起伤员腿部并跨在两腿之间,两人步调一致同方向抬起伤员前行。

③平抬或平抱法:两人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将伤员平抬或并排将伤员平抱。此法不适用于脊柱损伤或疑有脊柱损伤者。

(3)三人或多人搬运:

若为三人,可并排将伤员抱起,齐步向前;若为六人,则可面对面站于伤员两侧,将其平抱进行搬运。

2.特殊伤员的搬运方法

1)腹部内脏脱出的伤员

(1)伤员双腿屈曲,腹肌放松,防止内脏继续脱出。

(2)已脱出的内脏可用大小合适、消毒或清洁的碗覆盖保护后包扎,一般禁忌现场回纳,以防污染腹腔;也可用伤员的腰带做成略大于脱出物的环,围住脱出的内脏后用三角巾包扎固定。若为大量肠管脱出,则应先将其回纳后暂行包扎,防止肠管因伤口收缩受压而缺血,也可避免肠系膜受牵拉引起或加重休克。

(3)包扎后伤员取仰卧位,下肢屈曲,并注意腹部保温,防止肠管过度胀气。

2)昏迷伤员

让伤员侧卧或俯卧于担架上,头偏向一侧。

3)骨盆损伤的伤员

用三角巾或大块包伤材料对骨盆做环形包扎,让伤员仰卧于硬质担架或门板上,膝微屈并于下部加垫。

4)脊柱、脊髓损伤的伤员

搬运过程中保持头部与躯干成一直线,使脊柱保持伸直,严防颈部与躯干前屈或扭转。若为胸、腰椎伤,3人同在伤员右侧,分别托住背部、腰臀部及两下肢,同时起立将伤员放到硬质担架上,并在腰部垫一软枕以保持脊柱的生理弯曲;若为颈椎伤,可4人一起搬运,1人牵引固定头部,其余3人蹲于伤员同一侧,分别托住躯干及下肢,一齐起立将伤员放在硬质担架上,伤员头部两侧分别放置沙袋固定。

5)身体带有刺入物的伤员

刺入体内的异物不能立即拔除,以免引起大出血。应先用大块敷料支撑异物,然后用绷带妥善固定刺入物,才可搬运。搬运途中小心保护,避免震动、挤压、碰撞,防止刺入物移动。刺入物外露部分较长时,应有专人负责保护。若伤员是被铁栏杆或铁架等大型物件刺挂,则用切割机将伤员连同刺入体内的钢筋一起割下(同时呼叫“”、在现场进行抗休克治疗)医院,为避免切割时产热传导至体内烧伤体内脏器,应不停以冷水浇注钢筋。

6)脑膨出的伤员伤员

发生脑膨出时,不要随意回纳,以等渗盐水浸湿的无菌敷料覆盖后,扣以干净小碗或无菌换药碗等容器,以阻止脑组织进一步脱出,再用三角巾包扎,包扎动作要轻柔,以免加重损伤;同时使伤员取侧卧位,解开领扣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7)开放性气胸的伤员

当胸部受伤发生开放性气胸时,应立即用大块无菌敷料在伤员呼气末迅速封闭伤口,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可将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并帮助止血。搬运封闭后的气胸伤员时,最好使伤员取半卧位。

搬运时的注意事项

1)应根据伤员的伤情和环境采取不同的搬运方法,避免搬运不当造成意外伤害或再次损伤。

2)搬运伤员时动作要轻巧、敏捷,步调要一致,避免震动,尽量减少伤员的痛苦。

3)搬运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伤员病情。

急救为人人,人人为急救

不仅是我们医学生需要掌握急救技术,大多数人都应该了解,暑假时间多,是个好机会,我们要做急救技术宣传的主力军,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术!

改编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dwdxd.com/jsbj/109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