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下2015年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十大新

2016-11-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试试向   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工信部在《中国制造》规划系列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中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仍待挖掘。

  《中国制造》明确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动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提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要“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和轻工等工业机器人应用,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和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的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动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技术等技术瓶颈。”

  “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中明确了我国未来10年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重点主要为两个方向:一是开发工业机器人本体和关键零部件系列化产品,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及应用,满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需求;二是突破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智能机器人,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

No.2《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草案已基本制定完成

  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草案已在年基本制定完成。这一产业发展规划将和《中国制造》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一起,构成未来1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蓝图。

  根据路线图,到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将较“十二五”末新增40万台;到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26万台,保有量达万台,较“十二五”末增加万台。多个权威机构预测,到“十三五”末,我国机器人产业集群产值预计突破亿元。

  规划内容较为明确地提出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标,明确自主品牌机器人国产化率达到50%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轴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工业机器人应用量达到80万台。为了引导机器人产业由大变强,《规划》提出了今后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加强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提升自主品牌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能力、推进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应用示范、建立完善机器人的试验验证和标准体系建设等。

No.3年上半年数据发布,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实现平稳发展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CRIA)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受益于相关政策的扶持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实现了稳定的增长。年上半年共销售工业机器人台,同比增长76.8%,按可比口径销量增长27%,是年全年销售量的66.5%。预计年全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将超过台,同比增长30%左右。

  从产品结构看,坐标机器人和多关节机器人销售位居前两位,分别占总销量的37%和33%,其中坐标机器人较年同期增长87%,多关节机器人同比增长91%,并且已达到去年全年的销量。从应用领域看,搬运上下料机器人销量占总销量的53%,位居第一位,同比增长%;焊接与钎焊机器人销量占比为19%,位居第二位,同比增长32%。

  从应用行业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橡胶与塑料制品业及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应用较为集中,共计占销售总量的58%。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工业、教育、橡胶与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服装、服饰业以及酒、饮料与精制茶制造业增速较快,与年相比,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正餐服务、货币银行服务、通用仪器仪表制造、有色金属铸造及生物药品制造等行业。

No.4中国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市场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年8月6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市场。年中国市场销售的机器人达到5.7万台,按可比口径增长54.6%,占全球销量的1/4。其中本土生产的机器人接近1.7万台,价值量接近30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接近60%。年中国制造业采用机器人的数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总量和增速预计将超过年。

  有分析称,国内机器人的需求来自产业升级、机器换人、工况需求和人口结构:①国内多领域自动化依赖程度日益增加。②劳动力成本提高,机器换人潜力大。③恶劣作业环境下的现实需求。④老幼人口占比不断加大,服务机器人作用凸显。我国机器人下游行业中,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家电行业发展快,服务机器人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值得期待。产业链包括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

No.5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新品亮点纷呈

  

  ABB年发布了全球首款真正实现人机协作的双臂机器人YuMi。YuMi具有协同式双臂,配有突破性功能,将小件装配等自动化带入一个全新时代,其灵活的双臂以软性材料包裹,并配备创新的力传感技术及最先进的软件控制系统。YuMi从机械手表的精密部件到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台式电脑零件的处理,都能以其精确性轻松应对,甚至连穿针引线都不在话下。YuMi将人与机器人并肩合作变为现实,并宣告一个人机协作新时代的来临。

  

  年,FANUC向大众展示了M-iA系列的机器人。M-iA系列是世界上最大、最强壮的可搬运超重物体的机器人,有两种型号,一个是可举起kg重物的M-iA/L(动作半径mm)和能举起kg的M-iA/(动作半径mm),能够做到更快、更稳、更精确地移动大型部件,用于物流搬运、机床上下料、装配、码垛、材料加工、拾取与包装及举重表演等。当需要处理超重部件,如机床组装、车身定位时,M-iA机器人可实现安全快捷的安置,能代替起重机、运输班车和龙门吊工作。

  

  年,库卡推出首款轻型工业机器人LBRiiwa。LBRiiwa是一款具有突破性构造的7轴机器人手臂,其极高的灵敏度、灵活度、精确度和安全性的产品特征,使它特别适用于柔性、灵活度和精准度要求较高的行业(如电子、医药及精密仪器等),可满足更多工业生产中的操作需要。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往往被铁栅隔离,以防止其用力过猛伤及附近的工人,而LBRiiwa在接触到人体时,则会按照设定的程序自动弹开保持安全距离。它的机身装配有7个力矩传感器,使得其能够精确感知外部所施加力量的大小。

  

  安川电机年重磅推出了“辅助脊髓损伤患者步行的机器人”ReWalk,为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福音。ReWalk作为外骨骼状机器人,不采用力传感器和肌电传感器,而是采用通过可以定位穿戴者的身体重心进行步行的独创性计算程序算法,从而实现步行自然化和穿戴简便化,在欧美已实现商品化,可帮助因为脊髓损伤造成的下肢麻痹患者实现站立和步行。医院接受使用训练(基础训练20h,应用训练最低20h)后,便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No.6新松推出我国首款复合型机器人

  年,新松自主研发了我国首款复合型机器人。复合型机器人代表着我国机器人行业的领先技术,与国际领先的机器人厂商推出的类似产品几乎同步,且技术水平相当,精度、速度等指标不相上下。

  这款复合型机器人集合了智能移动机器人、通用工业机器人等工作单元,采用视觉误差补偿等技术,满足了企业智能化数字车间对整个机械结构运动精度的苛刻要求,解决了因多个运动单元的误差累积而造成精度不达标的问题,极大地拓展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适应性。目前,其车体定位精度达到±5mm,物料定位精度则达到了±1mm,能够实现搬运、上下料等基本功能。此外,由于视觉识别传感技术的应用,该款机器人还能进行工装夹具的快速切换和不同物料的智能分拣。

No.7中国研制出世界首台自主运动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

  年3月3日,由刘静研究员带领的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医学院联合研究小组,在Advanced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Self-FueledBiomimeticLiquidMetalMollusk”()的研究论文,迅速被NewScientist、Nature研究亮点、Science新闻等数10个知名科学杂志或专业网站专题报道,在国际上引起重要反响和热议。

  此项研究于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种异常独特的现象和机制,即液态金属可在吞食少量物质后以可变形机器形态长时间高速运动,实现了无需外部电力的自主运动,从而为研制实用化智能马达、血管机器人、流体泵送系统、柔性执行器乃至更为复杂的液态金属机器人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No.8世界机器人大会于北京隆重举办

  年11月23~25日,世界各国机器人产业的精英翘楚齐集京城,参加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大会以“协同融合共赢,引领智能社会”为主题,分为世界机器人论坛、世界机器人博览会和世界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三大部分,展示机器人产品,聚焦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作为本次大会的重头戏,世界机器人博览会展出面积高达m2,来自海内外机器人领域的家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携旗下机器人创新产品强势来袭,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等专业展区扎推亮相,对外展出他们最新的工业机器人产品、技术及解决方案。

No.9国际机器人学术大会在德国汉堡举行

  机器人研究顶尖学术会议“国际智能机器人和系统会议”于年9月29日在德国汉堡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约名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及企业代表围绕机器人最新技术展开交流研讨。本届会议以“通向机器人时代的大门”为主题,共收录论文篇。其中“人机互动”、“移动和路径规划”、“计算机视觉”、“无人机系统”等成为论文中出现最频繁的关键词。

No.10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于沈阳成立

  年9月24日,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成立大会在沈阳举行。总体组充分凝聚了机器人产业相关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面力量,由56个成员单位组成,由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任总体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任专家咨询组组长。

  总体组负责拟定我国机器人标准化战略和推进措施,制定我国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协调我国机器人相关国家标准的技术内容和技术归口,组织开展机器人基础共性等相关国家标准制定、国际标准化相关工作和标准应用实施等工作。

来源:金属加工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您的每一次转发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还没找到组织?微注塑







































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北京白癜风价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dwdxd.com/jsbj/1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