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管理

2021-12-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bladder,NB)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即储尿和∕或排尿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

当支配膀胱功能的神经受损或者发生病变,“中央控制系统”失去控制能力,“闸门”不听话,“水库”就不能正常工作。因为导致“水库”——膀胱功能障碍的根源是神经功能受损,因此便称之为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是协助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空膀胱的“金标准”,但并非“唯一标准”,在进行间歇导尿之余,更要适度配合膀胱功能再训练,可有效促进膀胱排空,避免感染,保护肾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那么,脊髓损伤患者该如何进行膀胱功能再训练呢?膀胱再训练是根据学习理论和条件反射原理,通过患者的主观意识活动或功能锻炼来改善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从而达到下尿路功能的部分恢复,减少下尿路功能障碍对机体的损害。主要包括:行为技巧、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Valsalva屏气法和Crede手法)、肛门牵张训练及盆底肌训练。(既保护了上尿路,又训练了下尿路)

1.行为技巧

(1)习惯训练:

习惯训练是基于排尿规律安排患者如厕时间的方法。在计划性饮水的情况下,使24小时排尿次数为5-6次。这种训练方法可促使膀胱排空接近我们人体正常的规律!应鼓励患者避免在安排时间以外排尿。

(2)延时排尿:

对于因膀胱逼尿肌过度活跃而产生尿频、尿急症状和反射性尿失禁的患者,可采用此法。部分患者在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启动前可感觉尿急,并能收缩括约肌(耻骨尾骨肌)阻断尿流出现,最终中断逼尿肌的收缩。治疗目标为形成4小时左右的排尿间期,使膀胱接近于正常的生理容量!

2.排尿意识训练(意念排尿),也就是经常跟病人讲的“运动想象疗法”!

适用于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次放尿前5min,患者卧于床上,指导其全身放松,想象自己在一个安静、宽敞的卫生间,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准备排尿,并试图自己排尿,然后由陪同人员缓缓放尿。开始时可由护士指导,当患者掌握正确方法后由患者自己训练,护士每天督促、询问训练情况。此训练方法可训练患者的排尿意识,促进排尿反射的形成!

3.反射性排尿训练

在导尿前半小时,通过寻找扳机点,如轻轻叩击耻骨上区或大腿上1/3内侧,或用手刺激肛门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或刺激臀部皮肤等,产生排尿。(扳机点亦称触发点排尿,利用截瘫平面以下残存的腱反射可以重新建立膀胱的神经再支配,从而有望成为排尿反射新的扳机点。)

4.肛门牵张训练

适用盆底肌痉挛排便困难、费力的患者。方法是先缓慢牵张肛门使盆底肌放松(修剪指甲,带上指套)牵拉方法:用指腹沿肛门12点、3点、6点、9点钟方向进行由内向外牵拉。过程中一定要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以免诱发自主神经过反射!(尤其是高位截瘫的患者!)慎用于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5.盆底肌训练

指患者有意识地反复收缩盆底肌群,增强支持尿道、膀胱、子宫和直肠的盆底肌肉力量,以很好的封闭尿道,增强控尿能力。此方法训练之初应为患者做好健康教育指导,首先要找准耻骨尾骨肌的位置,其次要督促患者自行训练,做到持之以恒!适用于盆底肌尚有收缩功能的尿失禁患者。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动态进展的,必须对患者的储尿及排尿功能、临床表现及全身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和分型,并以此为依据选择适宜的膀胱管理方法。早期干预、正确处理、终身护理和定期随访,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康复知识”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康复一人幸福全家”是我们不变的追求。24小时---62226315---供稿:西工院区康复医学科

医院西工院区(北院、南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dwdxd.com/jsbj/125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