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

2017-10-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胸椎间盘突出症(thoracicdischerniation)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仅占所有椎间盘突出症的0.25%~0.75%。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磁共振(MRI)检查应用的日益广泛,目前本病的诊断率有上升的趋势。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且缺乏特异性,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一旦发病,脊髓压迫症状多呈进行性发展,致残率较高。故诊断一经确立,多需外科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技术本身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病因

1.脊柱损伤或慢性劳损本病大多是由于脊柱受损伤或慢性劳损所致。创伤因素包括脊柱的扭转运动或搬重物等,据统计50%的胸椎间盘突出症与创伤关系密切。

2.胸椎退行性改变退变是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基础。本病也可发生在较年轻的椎间盘退变不明显的患者,由于明显的外伤致椎间盘破裂、突出而发病。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高可能与该节段活动度大、间盘退变发生早有关。

分型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取决于突出的节段和部位,分型有助于治疗术式的选择和确定。根据突出的部位可分为:中央型、旁中央型、外侧型和硬膜内型。中央型突出以脊髓损害症状为主,而外侧型突出多表现为根性症状,硬膜内型突出罕见。中央型和旁中央型突出约占70%。突出的节段最常见于T11、12(占26%);75%的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于T8~T12之间,即以下胸椎的发生率最高。

发病机制

胸椎间盘突出症所至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产生机制可为血管因素、机械因素或两者兼而有之。胸段脊髓(特别是T4~T9节段)血供薄弱,代偿功能差,尤其是腹侧受压后易发生损伤产生症状。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80%患者的发病年龄在40~60岁之间,男女性别比例为1.5∶1。

2.症状

(1)疼痛:是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根据突出的类型和节段,疼痛可为腰痛、胸壁痛或一侧、两侧下肢痛。咳嗽、打喷嚏或活动增加均可致使疼痛症状加重;休息后上述症状可减轻。也可发生不典型的根性放射性疼痛,如T11、12间盘突出可产生腹股沟及睾丸疼痛。易与髋部及肾疾患相混淆。中胸段胸椎间盘突出症可表现为胸痛或腹痛。T1、2椎间盘突出可引起颈痛、上肢痛及Horner综合症,也需与颈椎病相鉴别。

(2)感觉障碍:尤其是麻木,也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

(3)肌力减退和括约肌功能障碍也时有发生。

据统计,患者就诊时30%患者主诉有排尿功能障碍(其中18%同时伴有二便功能障碍),60%的患者主诉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3.体征:发病早期往往缺乏阳性体征,可仅表现为轻微的感觉障碍。随着病情的发展,一旦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则表现为典型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或肌肉痉挛,反射亢进,下肢病理征阳性,异常步态和感觉障碍。当旁中央型突出较大时尚可导致脊髓半切综合症(Brown-S′equard综合症)。

4.影像学表现:尽管X线平片可显示椎间盘钙化,但对本病的诊断多无帮助。造影CT(CTM)可准确的显示脊髓压迫的情况,但缺点在于需要多节段地进行横断扫描且为有创性检查。MRI检查的优势在于该检查本身无创,其矢状面和横断面图像可更加精确地进行定位和评估脊髓受压的程度;此外,MRI检查还有助于发现多发的椎间盘突出而无需进行多节段横断扫描,且有助于与其他一些神经源性肿瘤相鉴别。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故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临床上一旦怀疑本病,若条件许可应进行CTM或MRI检查,结合症状、体征多可得出诊断。

2.鉴别诊断患者就诊时主诉涉及面较广且缺乏特异性,故应从脊柱源性和非脊柱源性疾患角度进行全面评估。与本病有类似首发症状的其他一些神经性疾患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横贯性脊髓炎、脊髓肿瘤及动静脉畸形等。易与本病症状相混淆的非脊柱源性疾患包括胆囊炎、动脉瘤、腹膜后肿瘤及其他腹部或胸腔疾患。

治疗

1.保守治疗对于无严重神经损害和长束体征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具体措施包括卧床休息、限制脊柱的屈伸活动、配戴支具等。同时配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控制疼痛症状。其他治疗还包括姿势训练、背肌功能练习、宣传工作等。

2.手术治疗本病的手术治疗指征包括临床上以脊髓损害症状为主要表现者和保守治疗无效者。鉴于胸段脊髓特有的解剖学特点,该节段的手术风险相对较大。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脊髓和神经根的牵拉刺激显得格外重要。具体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胸椎间盘切除术:若试图从后方行胸椎间盘切除,则术中必须通过对脊髓的牵拉才能使椎间盘切除得以实施和完成,常常导致脊髓损害的进一步加重。因此,该术式被认为具有高度的危险性,临床上已渐被淘汰。故不主张在治疗中继续采用此术式。

(2)侧后方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该术式切除的范围包括与突出椎间盘同序数及高一序数的一段肋骨、横突、下一椎体的椎弓根,有时亦可根据需要行半椎板切除,即敞开椎管的侧后壁进行减压,尤适用于外侧型突出的椎间盘,但对于中央型或旁中央型的椎间盘突出来说,要行椎间盘切除也同样存在有牵拉干扰脊髓的风险。故临床上应用时应慎重。

(3)侧前方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该手术入路包括经胸腔和经胸膜外两种方式。其优点在于术野开阔清晰、操作方便,对脊髓无牵拉,相对安全;尤其是在切除中央型突出的椎间盘及存在有钙化、骨化时,优点更为突出。为目前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术式。

(4)经胸腔镜胸椎椎间盘切除术:该术式是近年来兴起的胸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一种新技术。初步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本方法术野清晰,对于中央型或旁中央型间盘突出以及伴有钙化、椎体后缘较大骨赘时,采用本术式均可达到安全充分的切除减压目的。同时亦预示该项微创治疗技术将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民间矫正胸椎12的种方法

1.立式端牵法操作技巧:患者站立位,双上肢外展上举、屈肘、五指交叉环抱于后颈部,同时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医者立其后,双手从患者腋下向前穿出、屈肘、掌心向上握其前臂,下肢外旋呈丁字步态。随其吸气,顺势向上端推,至呼气最深时,再稍施向上之力,即可听到弹响声,告复位成功。此法亦可坐位进行,操作技巧同上。2.上肢提拉法操作技巧:患者坐位,患侧上肢伸直上举,医者立于旁,双手紧握肘部,随患者吸气顺势上提,至吸足气时憋住气,再令其大口快速吐气,与此同时,突然行向上提拉之力,如闻弹响声即可,若未闻及,可同法反复操作数次,至复位为止。3.端提法操作技巧:患者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医者立其后,两手从腋下穿出,五指交叉,环抱于胸前,随其吸气亦行顺势端提之力,至吸足时憋住气,再令其大口快速吐气之同时,施向上顿错之力,也可以达到解除滑膜嵌顿,使受累关节恢复正常的效果。

4.掌按法操作技巧:患者俯卧位,上肢置龄躯体两侧。医者立于旁,上肢伸直,腕部背伸,五指并拔,手掌根部按于病变椎体棘突处,另一手叠压于手掌背侧,运力于掌根,沿胸椎棘突排列的方向,向前下方按压,至适度时再稍施旋按之力,可听到清脆的小关节弹响声,告手法复位成功。5.斜扳法操作技巧:患者体位同上,医者立于旁,一手背伸腕关节,五指微屈,以掌根按于相应胸椎棘突部位,另一手从对侧腋下穿出,朝后内方向拉扳,双手同时交错用力,使病变部位得以康复。6.推扳法操作技巧:患者仰卧位,患侧上肢内收屈肘,对侧下肢内收并屈钱屈膝,医者立于患侧,一手托推肩关节后方,另一手按压屈位之膝部,双手向相反方向一推一扳,亦可听其小关节复位的弹响声。

7.顶拉法操作技巧:患者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医者立其后,右足踏在坐位上,屈镜屈膝各90度,胫骨结节顶住病变胸椎棘突处,双手从腋下穿出,掌心向后,置于肩前方,上下肢同时一前一后交错施力,听到小关节复位的弹响声,提示手法成功。8.胸部按压法操作技巧:患者仰卧位,医者立于一侧,双手掌根重叠置于胸骨体部,令其作自然胸式呼吸数次,并随呼吸的节律调整用力的轻重,在呼气至最大限度时,施以突发之力,闻及弹响声,示胸椎小关节已复位。9.扩胸牵引法操作技巧:患者坐位,举双上肢、屈肘、五指交叉抱于后颈部,医者立其后,两手从肩前部穿下并扣于后背处,令患者吸气至最大限度时,先憋住气,再大口快速吐气,与此同时,医者双手施向上、向后牵提之力,亦可听到复位小关节的弹响声。

10.推拉法操作技巧:患者站立位,屈肘、双手于胸前交叉分别抱肩,屈颈含胸拔背,医者立其后,一上肢屈肘,以掌根部顶推后凸或偏歪之胸椎棘突,另一手从腋下穿过,握拿对侧腋后方朝后推拉,令患者颈背向后仰伸,当重心落于医者向前顶推之掌根部时,再稍加施力,此时可听到弹响声或觉掌根下的棘突滑动感。11.顶压法操作技巧:患者仰卧位,双上肢屈肘,五指交叉抱于后颈部,医者立其头侧,略屈右下肢能膝关节,以大腿正前方置于受累胸椎棘突处向上顶,双手从其前臂穿出向下按压肩前方,上下同时用力,亦可使嵌顿的滑膜或错缝的小关节复位。

12.旋转牵拉法操作技巧:患者半仰卧位于治疗床上,上肢置于躯体两侧,助手固定双下肢,起对抗牵引的作用,医者立其头侧,从腋下穿出两手并扣于前胸,先左右旋转脊柱,当向患侧旋转至适度时,再突施向远心端的牵拉之力,亦可解除疾病的痛苦,使疼痛顿时消失或减轻。

扪筋切骨十字定位正骨法临床应用研修班,由李强老师亲自授课,并现场示范及手把手教授。

06月11日—15日(11日全天报到)郑州举办,

06月16日—20日(16日全天报到)哈尔滨举办,

报名刘老师

可加(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多少钱
治疗白癜风哪的医院好些啊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dwdxd.com/jsbj/73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