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2来自中国专家的权威指导
2020-3-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年4月《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刊登了“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的文章,该文章对0-5岁儿童发热问题如何正确处理进行了解读,这是我国权威的版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指南。
基础篇1测量工具及测量部位的选择
指南建议: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1B)。红外线体温计测得耳温与水银或电子体温计测得肛温的差值不大(0.2℃),但差值范围达1.8℃(1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能提高测量准确性。指南没有明确建议儿童体温的测量部位,测腋温、肛温、口温相差不大。
2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的体温高低是否与严重疾病有相关性
指南建议:1月龄至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2D)
3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持续时间是否与严重疾病相关
指南建议:<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时间≥2d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较高(1C);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婴幼儿,发热时间长短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风险(2D)。同时建议:≤1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推荐常规行尿常规检查。
4发热儿童的舒适度及评估工具
指南建议:可参考使用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和中文版《新生儿疼痛和不适量表》评估0~5岁急性发热儿童舒适度(1C)
检查与检测篇1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进行血常规及CRP检查的指征或时间指南建议:一般情况良好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发热12h之后较12h之前行血常规及CRP检查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更优(1D)
关于血常规指南还认为:<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WBC<临界值15×10^9·L-1或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临界值10×10^9·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小(1B);
关于CRP: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取CRP>临界值20mg·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小;取CRP>临界值40mg·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取CRP>临界值80mg·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很大(1B)。
2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进行降钙素原(PCT)检查的指征和时间指南建议: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8h内行PCT检查较CRP和血常规检查诊断严重细菌感染价值更大,可作为预测严重感染的指标之一(2C),但不作为常规筛查早期严重细菌感染的指标。
关于PCT指南认为:<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取PCT>临界值1ng·m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取PCT>临界值2ng·m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很大(1B)
3关于血培养指南认为: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常规行血培养检查(1D);1~3月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婴儿必要时行血培养检查(2D);3月龄至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不建议常规行血培养检查(2D)。
4关于腰穿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中哪些人群有颅内感染高风险指南认为: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1D);1~3月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婴儿伴一般状态不佳或实验室指标(尿常规、血常规、CRP或PCT)阳性时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1D);
5关于X线检查指南建议: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不推荐常规行胸部X线检查,特别是无下呼吸道疾病症状和体征时(1D)。
治疗篇1物理降温在发热儿童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指南建议:虽然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些,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1D),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1D)。
2药物退热治疗儿童发热的疗效与安全性指南建议:≥2月龄,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每次15mg·kg-1,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h。
≥6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的剂量为每次10mg·kg-1,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6~8h,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
解热镇痛药不能有效地预防热性惊厥发作(1B~C)
3关于联合运用退热药物指南建议: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也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1B~D)
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关于GRAD推荐级别的意义继续来看另一个我国的指南《儿童普通感冒与变应性鼻炎早期识别和诊治专家共识》
A患儿早期如以鼻塞、喷嚏、流涕为主要表现,但不伴发热,症状明显者可选用口服减充血剂联合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合并咳嗽症状可加用止咳祛痰药物,也可选用不含解热镇痛药物的复方感冒制剂。经验性治疗并观察5~7天,症状缓解支持普通感冒诊断;如症状缓解不明显或停药后症状反复应考虑AR可能,建议转诊至耳鼻咽喉专科。
B对于有哮喘、湿疹或特应性皮炎等病史的特应性体质患儿或曾诊断为AR的患儿,如出现鼻塞、喷嚏、流涕症状,但不伴发热时可按AR对症治疗,加用鼻用激素联合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物;咳嗽者如伴有下呼吸道症状(气道高反应、支气管哮喘等)除对症治疗外,加用抗白三烯药物。
C患儿早期以鼻塞、喷嚏、流涕为主要表现,且伴有发热、咽痛等全身症状者,首先考虑普通感冒,可给予口服减充血剂联合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物,以及解热镇痛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合并咳嗽症状可加用止咳祛痰药物,也可选用含解热镇痛药物的复方感冒制剂。
治疗观察3~5天症状缓解,诊断明确;如治疗后发热咽痛症状缓解,但鼻塞流涕症状持续10~14天以上要注意有AR或混合型鼻炎可能,建议转诊至耳鼻咽喉专科。
最后读这个指南《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年)》
A普通感冒的诊断普通感冒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而诊断,但须排除其他疾病,必须注意小儿多种传染病的前驱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症状相似,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手足口病等,届时应结合传染病的流行病史、接触史、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并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别。
B治疗原则普通感冒具有一定自限性,症状较轻无需药物治疗,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则需服药,以对症治疗为主,并注意休息、适当补充水、避免继发细菌感染等.
C一般治疗适当卧床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保持鼻、咽及口腔卫生。药物治疗首选口服途径,避免盲目静脉补液。
D静脉补液指证(1)因感冒导致患儿原有基础疾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而需要静脉给药;(2)因患儿严重腹泻或高热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者;(3)因胃肠不适、呕吐而进食甚少者。
E药物治疗病因治疗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普通感冒者无需全身使用抗病毒药物,病程早期应用利巴韦林气雾剂喷鼻咽部可能有一定益处.1减充血剂
能使肿胀的鼻黏膜血管收缩,以减轻鼻充血,缓解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减充血剂连续使用不宜超过7d。给药方法有鼻腔局部给药和全身口服给药,伪麻黄碱是儿科最常用的口服鼻减充血剂。注意鼻
腔长期使用减充血剂有可能导致药物性鼻炎和鼻黏膜充血反弹
2抗组胺药
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抑制小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通透性,消除或减轻普通感冒患者的打喷嚏和流涕等症状。
第1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及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通常作为经典复方制剂被推荐用于普通感冒早期的对症用药。
3解热镇痛药
针对普通感冒患者的发热、咽痛和全身酸痛等症状。该类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通过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下调,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出汗散热而发挥解热作用。
注意:诊断不明者应慎用解热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而影响诊断,过量使用解热镇痛药物会损伤肝脏和消化道黏膜。
4镇咳药
可分为中枢性镇咳药和周围性镇咳药,又根据其是否具有成瘾性和麻醉作用分为依赖性和非依赖性两类:①依赖性镇咳药:如可待因等,可直接抑制延髓中枢,镇咳作用强而迅速,并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但具有成瘾性;②非依赖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无镇痛和镇静作用,治疗剂量对呼吸中枢无抑制作用,也无成瘾性。年《儿童呼吸安全用药专家共识:感冒和退热用药》建议儿童禁用具有成瘾性的中枢镇咳药,如可待因及含可待因的复方制剂。英国胸科学会指南指出,阿片类镇咳药可待因疗效并不优于右美沙芬,且不良反应更多,不推荐用于咳嗽治疗。
5祛痰药
普通感冒者后期可有少量痰液,鼻分泌物倒流也会带来类似“痰液”的感觉。
预防(1)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膳食、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和避免被动吸烟;(2)普通感冒的密切接触者有被感染的可能,故要注意相对隔离;(3)勤洗手是减少普通感冒的有效方法;(4)普通感冒易发季节可戴口罩,少去人多拥挤的公众场所;(5)导致普通感冒的病毒及血清型众多,且RNA病毒变异频繁,迄今尚未研发出普通感冒疫苗。流感病毒疫苗对普通感冒无效。
参考文献:1.舒敏,罗双红,万朝敏,等.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相关词语定义和体温测量部分解读[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03):-.
2.罗双红,舒敏,温杨,等.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02):81-96.
3.谷庆隆,洪建国,许政敏.儿童普通感冒与变应性鼻炎早期识别和诊治专家共识[J].临床儿科杂志,,(02):-.
4.陆权,安淑华,艾涛,等.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年)[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09):-.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