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二附院一个创造奇迹的团队
2020-1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得了白癜风怎么办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10月10日,《陕西日报》科教新闻6版刊登文章:交大二附院一个创造奇迹的团队。文章详细介绍了西安医院院长贺西京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多年来在人工颈椎关节、嗅鞘细胞移植等研究领域进行大量的研究、取得丰硕成绩,并获得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荣誉的先进事迹。全文如下:
交大二附院:一个创造奇迹的团队
在一户农家的养殖场里,一群小羊在安逸地晒着太阳,当主人拿来青草,一只只欢快地跑来享用。“你看那只羊和别的有什么不同吗?”“看不出来呀!”“它活动自如的颈部,可是有两节人工颈椎关节哦!”“这太不可思议,简直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了!”可动人工颈椎关节这“神奇”倾注了交大二附院院长贺西京和他们科研团队10多年的努力和心血。长期从事骨科疾病治疗与研究的他,发现临床上大量颈椎、腰椎损伤或疾病的患者,在手术植入人工椎体、钛笼、钛板后,相应阶段脊柱的运动功能丧失,给他们的功能恢复带来了一些影响。身边有些朋友我们从侧面或者背后喊他,却发现他不是扭头、扭身看我们,而是将整个身体转过来。“这就是脊柱固定手术后遗症。”“能不能让植入的颈椎动起来?”贺西京教授的团队在10多年前提出这一想法后,就立即在他的带领下展开研究。贺西京介绍说,传统脊柱手术常规使用金属内固定材料固定融合,一般是用金属钉棒或者金属钉板固定,以期确保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然而固定的同时,上下椎体融合,脊柱的运动功能受限,生活质量降低。目前世界上脊柱外科领域都在向努力研制替代坚强内固定的非融合内固定器材方向发展。贺西京教授带领他的团队无疑走在了前列,他们共研制了四个类型的非融合人工颈椎内植物,并已经在几十例动物身上实验。为了更加贴切地模拟人体颈椎的受力活动状态,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他们与香港大学联合,将实验标本运到香港大学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力学测试设备进行动态检测,获得了大量数据。该项目现在已经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其中10余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上,并申请了数项专利。同时,贺西京教授还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人工椎体,应用于外科手术活体大动物研究取得成功。无论是山羊还是家犬,人工椎体植入以后动物都能正常的运动和生活。尤其是山羊,脖子长、活动度也特别大,术后3周相互之间就开始了顶撞,脖子可以肆意的转动和伸曲,功能完全正常。贺西京说,动物实验与生物力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奠定了基础,人工颈椎假体的临床人体研究即将开展,今年有望将要把“可动人工颈椎假体”用于临床,解除颈椎病患者痛苦。“嗅鞘细胞”修复“脊髓神经”记者在显微镜下看到,嗅鞘细胞相互连接就像一张蜘蛛网。所不同的是,蜘蛛网需要蜘蛛来回吐丝网才能慢慢变大,而嗅鞘细胞却会自己不断的生长。贺西京介绍,我们的人体是非常奇妙的,身高、手脚长到了一定年龄,都会自动停止生长,但有些细胞将伴随我们一生不停生长,比如指甲、表皮等。嗅鞘细胞是包裹嗅神经的一种支持细胞,也是目前所发现的极少数中枢神经系统可以终生不断再生的细胞,和我们的指甲一样,具有终身不断再生的功能。我们正是利用嗅鞘细胞这一特性,把它移植到脊髓损伤区,协助损伤神经的再生与修复。脊髓损伤截瘫的治疗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虽然基础研究众多,但用于临床并取得临床效果的研究甚少,贺西京于年8月成功地为一脊髓损伤截瘫的患者实施了西部首例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术。之后又为40余名患者进行了这种手术,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超过半数的患者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其中部分患者提升了手的运动功能、排尿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生活质量。遭遇车祸的山西芮城县22岁任姓小伙子,胸部以下部位失去知觉,双下肢截瘫,大小便失禁。在当地分两次实行了“前路”和“后路”脊髓减压手术半年多后,截瘫仍无明显改善。在西安交大二附院贺教授为其实施嗅鞘细胞移植术,一年后到家随访,发现患者已能借助手杖自己站起,并在妈妈的帮助下在自家的双杠里练习行走,大小便能自行控制,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在近30年骨科领域疾病的诊治中,贺西京教授率领他们的团队紧跟世界医学发展前沿,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别人认为不能解决的难题:“脊柱脊髓损伤相关疾病的细胞保护、功能恢复及治疗关键技术”在年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臀肌挛缩症的分度及治疗方法,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