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浩让更多人享受科研转化的福利
2023-10-1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仲景实业白斑擦剂 http://www.kingbaby.com.cn/gushi/12833.html
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人物名片郑浩,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康复外骨骼生物机械系统研发工作。去年获得“年度杭州市十大杰出博士后”“杭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第二层次培养人选”等荣誉称号。
记者丁姿伊
在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实验室,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正在启动运行,其模拟自然行走的步态能够帮助脑卒中、脊髓损伤等老年性疾病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经过近十年的研发,实验室的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已优化至第二代。
单从外观上看,如今的外骨骼机器人添加了不少细节,比如腰间的承托和足够支撑身体重量的扶手等,这些都能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有更舒适、更安全的体验。
“我们在收集不少康复理疗师的建议之后,在这款机器人上加入了主动康复的理念,通过解码脑电、肌电等人体生理信息识别运动意图,实现按需辅助康复,以便更好服务于患者。”郑浩介绍,“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使用场景,医院或敬老院。”
眼下,我国康复医疗尚处初级阶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康复医疗市场需求不断加大,科技助残助老意义非常重大。郑浩及其团队在人机共融康复系统上开展的原创性工作,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的支持。郑浩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
医院甚至是千家万户,郑浩和团队不断推进产学研融合,他们的目标是“让更多人享受科研转化的‘福利’”。
产业化和基础研究必须两条腿走路
进入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之前,郑浩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复杂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多是围绕国家重大装备产品(工业缝纫设备、高性能液压成型设备)开展工作。“和现在研究的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最大不同就是,现在的产品需要穿在人身上,需要和人做结合,它是一个人机共融的设备。”从前,郑浩重点研究设备的可靠性精度等性能指标,而现在他还需要站在使用者角度考虑“穿戴这款产品会不会对病人造成损伤”。
“人机共融”长久以来被视为一大学术难题,如何在采集到脑电信息、肌电信息等各类人体生理信息的同时获取更高精度的解码,以及,在获得运动意图之后如何更好地进行人机融合都是关键问题。如今,该项目正与合作单位顶尖团队开展联合攻关。
郑浩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早上8点半,他就会准时到智能机器人办公室,处理邮件、查阅文献、和团队沟通……科研之余,郑浩还要挪出时间和企业“打交道”。他坚持,产业化和基础研究必须两条腿走路,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一方面搞好科研工作,积累技术,能够更好地运用到产业化当中,另一方面,在跟企业交流项目的过程中,找到痛点问题再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也能加快科研的效率。”除了康复运动项目,郑浩还瞄准工业助力的产业化需求,推进工业助力外骨骼的产学研攻关工作。围绕大件物流搬运、消防应急、军事作战等场景,郑浩还带领团队与尖叫科技、苏宁物流、上海傲鲨科技等单位合作,实现外骨骼机器人助力工业领域的“最后一公里”目标。
科研的意义在于,让成果更好服务于社会
从年至今,郑浩扎根杭州已十余载,用他的话说,在杭州搞科研“很幸福”,他也要用科研成果反哺这座城市。
“‘宜居’这是大家都有感受的,对于我们科研工作者来说,杭州的科研环境也是数一数二的。杭州重视人才并且注重人才的培养,是创新创业新天堂,和我们科研工作者同频共振。”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项目的推进更是让郑浩感叹杭州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是康复机器人领域技术壁垒和智能化水平较高的机器人,涉及众多交叉学科,产品涉及传感、控制、机械、人机交互等领域,涵盖人体生物力学、康复医学、机器人等,“单打独斗”行不通,团队中各个学科的优秀人才为这一多学科交叉项目的顺利推进给以最坚实的承托。
在杭州这片科研沃土上,郑浩已收获累累果实。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项目、国家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浙大流体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纵向课题6项,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8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5项,获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获得年度杭州市十大杰出博士后,杭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第二层次培养人选等荣誉称号。
光环背后,郑浩并未忘记开展科研工作的初心——让成果更好服务于社会。“在我的构想当中,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还应该面向民用,走进千家万户。”郑浩透露,“接下来,团队还将对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简化’,围绕单关节研发康复设备,让患者免去出行成本,在家也能实现按需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