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阳医养小高小虎康复小讲堂第五期

2021-8-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m-mip.39.net/man/mipso_5112774.html

第五期:颈椎病的针灸分型治疗

医院康复师高兴创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椎体及椎间组织急慢性损伤、退行性改变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由于发病过程中颈部神经根、交感神经、脊髓及血管不同程度受到激惹或压迫,故临床症状复杂。颈椎病的诱因很多,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中最根本的原因。

其他如不良睡姿、不良的工作姿势、不适当的锻炼、头颈部外伤等也可能成为诱因。颈椎病子人群中的发病率很高,高发年龄段在30~50岁。

中医认为本病由风寒湿外邪侵袭或外受创伤,颈部气血闭阻,经络运行不畅所致。

在这里我们使用三线排刺法:是根据颈椎的生理功能及解剖特点,分三线排刺颈椎的施针方法。

(一)颈椎第1侧线

紧靠斜方肌内缘,距颈椎棘突下旁开约0.5寸处。相当于华佗夹脊穴;

(二)颈椎第2侧线

在斜方肌肌腹最高处排刺。

(三)颈椎第3侧线

在斜方肌外缘斜向中线排刺。

颈椎三线的上下缘分别平齐颈椎第2棘突上缘和第7棘突下缘,排刺的针距与相邻棘突间的距离相等。

颈椎病的分型体征与针刺方法

一、颈型颈椎病

以局部症状为主,如颈项部疼痛、强直、活动受限,合并前斜角肌痉挛时,可伴有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但不如神经根型之根痛型剧烈;亦可合并交感神经或椎动脉之刺激症状,如头晕、头痛等,但均较轻微。急性期,颈项部活动范围几乎为零。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均压痛,冈下肌、冈上肌亦可同时出现压痛。

针刺方法:

1.远端取后溪:

患者取端坐位,取一侧或双侧后溪穴,用强力捻转提插泻法,同时嘱患者活动颈部。经15~30分钟施术,颈部症状能部分缓解。此法适用于颈型颈椎病的急性期。

2.局部用排刺:

后溪起针后,患者取俯卧位,针颈部第1侧线,深度25~40mm,勿需太深,施捻转泻法。

3.刺络拔罐:

毫针刺毕,在斜方肌压痛最明显处,用三棱针点刺辅以拔罐令出血。

二、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

眩晕为该型最常见的症状,有1/3~1/2的患者同时兼有耳聋或耳鸣,有一部分患者可同时伴有自发性眼颤;头痛与眩晕可交替出现。有人认为,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早期以头痛为主,后期则以眩晕为主。另外,不少患者可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与内脏功能紊乱、运动障碍、视觉障碍、倾倒发作及意识丧失等症状。

并非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患者同时具备以上各症,有的仅有1或2条,有的则表现较为复杂。临床诊断除依据以上表现外,还要结合脑血流、经颅多普勒、脑血管造影、脑电图检查结果等以辅助确诊。

针刺方法:

1.主穴:

取风池、完骨、天柱、颈椎排刺第1或第2侧线,均用40mm毫针直刺,施捻转补法。

2.配穴:

百会、四神聪、太阳、内关,用40mm毫针针刺,施常规针刺手法。

三、神经根型颈椎病

据临床表现不同,又可分为根痛型、麻木型及萎缩型等3个亚型。

1.根痛亚型:以头颈至上肢疼痛为主

(1)病变在颈4以下,则疼痛主要在颈丛分布区,表现在头、颈、项、背等部位;

(2)病变在颈5~胸1,则疼痛在臂丛神经分布区,初期仅表现在脊神经后支,疼痛靠上,渐次发展形成颈、肩、臂、手疼痛综合征。

2.麻木亚型:

多为隐性发作,症状由轻到重,临床表现为麻木,发病年龄较根痛型为高,更年期或更年期以后发病。

(1)颈5、颈6受累:麻木多在肩背部;

(2)颈7及胸1受累:为前臂及手麻木。

3.萎缩亚型:

无疼痛及麻木,仅为运动障碍,初期肌肉松弛,进而肌肉萎缩。

针刺方法

1.主穴:

取颈椎排刺第1侧线,以深刺为宜。据病人胖瘦不同,可选用40~75mm的毫针针刺,一般进针50mm以上。此部位的夹脊排刺更应深刺至椎体横突的骨面上,否则效差。

一侧颈丛神经或臂丛神经受激惹,疼痛、麻木或萎缩仅出现在一侧,患侧深刺50mm以上,健侧可浅刺,一般在25mm左右。

2.配穴:

取患肢局部的阳经穴:肩贞、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

(1)根痛亚型用40mm的毫针,进针约25~35mm,施捻转或提插泻法;

(2)麻木及萎缩亚型,进针宜浅,一般掌握在12~25mm。

(3)疼痛严重、不易缓解的根痛患者,加刺颈臂穴。

3.刺络放血:

取颈部压痛点,或椎间盘病变部位的颈椎旁12~25mm处为刺络点,三棱针点刺,出血不畅加闪火拔罐。

四、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当颈椎病影响了颈椎段硬脊膜、后纵韧带、小关节、颈神经根、椎动脉等组织后,可以反射性地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而出现一系列症状,称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五官症状:

(1)交感神经受激惹:则眼睑无力、瞳孔扩大、眼球胀痛、流泪、视物模糊、飞蚊症、眼冒金星;

(2)交感神经麻痹:则眼球内陷、眼干涩、眼睑下垂、瞳孔缩小;

(3)咽喉不适及异物感,发作性声嘶,慢性咽炎;

(4)鼻腔疼痛及异物感,慢性鼻炎;

(5)耳鸣,听力减退,流涎,牙痛等。

2.头面部症状:

枕部痛,颈枕部痛,面部充血,无汗;可伴有头沉头晕。

3.周围血管症状:肢凉,麻木,遇冷发痒或麻木疼痛,指端发红,灼热,喜冷怕热,项胸背灼热感。

4.心脏症状: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二者交替出现,心绞痛,称颈型心绞痛。另外,还可出现出汗障碍、血压异常等症状。

原有交感神经功能不稳定者及更年期妇女易罹患本型颈椎病。

针刺方法:

1.主穴:

取颈椎排刺之第3侧线。用60mm的毫针,呈45°角向中心线方向斜刺,进针较深,约50mm左右,施捻转泻法。

2.配穴:

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灵活配以相关穴位:

(1)心率失常:配内关、神门、头皮针胸腔区;

(2)颈型心绞痛:配心俞、厥阴俞、督俞、膻中;

(3)高血压:配风池、曲池、太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

(4)多汗:配复溜、合谷。

本型一般不用刺络放血,亦不用神灯照射等温热疗法。

五、脊髓型颈椎病

由于皮质脊髓束(锥体束)受挤压或脊前动脉痉挛缺血所致。

主要表现:

多为运动障碍。可出现下肢无力,沉酸感,步态笨拙,迈步发紧,颤抖,脚尖不能离地,渐发展为肌肉抽动,痉挛性无力及跌跤,晚期形成痉挛性瘫痪。

1.若脊髓丘脑束受累:也可能造成感觉异常。

2.单纯感觉障碍者并不多见,多为运动障碍与感觉障碍同时出现。

3.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共济失调、植物神经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症。

针刺方法:

1.主穴:颈椎排刺之第2侧线。

(1)同时兼有斜方肌痉挛等颈部症状:可改用颈椎排刺的第1侧线。

(2)必须深刺,视病人胖瘦选50~75mm毫针,进针40~50mm,针尖通过上下两横突间深至横突前缘效果更佳。

2.配穴:

(1)腰部背俞穴:如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

(2)受累肢体的部分要穴:如秩边、殷门、委中、承山、悬钟、昆仑、太溪等。

常规针刺深度,用捻转或提插泻法。

如果您也有颈椎方面的困扰,欢迎咨询医院康复科

咨询

结语

(一)针灸治疗要遵循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颈椎病的本在督脉、在柱骨,标在头面、在四末。

(二)颈椎三线排刺法以现代生理、病理及解剖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西医两种理论,采用长短针配合,适当深刺,以加强颈椎病变局部的治疗作用,可达釜底抽薪的治疗效果。

(三)从解剖位置上看,颈椎三线排刺所对应的椎体下方有其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和椎体前方的动静脉丛,通过针刺能改善颈部的微循环,对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调整作用,从而改善组织的缺氧缺血状态,起到治疗作用。

1.颈椎三线排刺法对各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以颈型颈椎病、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疗效最佳;

2.神经根型颈椎病除需适当深刺及配合刺络放血外,疗程也要适当延长。

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则应深刺,并要求不间断治疗3~6个月,才能保证稳固的远期效果。

(四)经验

1.颈椎三线排刺法对各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以颈型颈椎病、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疗效最佳;

2.神经根型颈椎病除需适当深刺及配合刺络放血外,疗程也要适当延长。

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则应深刺,并要求不间断治疗3~6个月,才能保证稳固的远期效果。

如果您有文章、新闻、有趣视频欢迎向我们投稿~~

文字:高兴创

图:网络

排版:喻亚楠

云南朋阳建设集团出品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dwdxd.com/jsys/120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