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知识角外伤急救知识一急救合理
2019-2-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在本平台刊登的《让我们在非洲安全生活(二):如何在非洲拥有健康生活》一文中,第十八批援赞比亚军医组向读者们分享了在非洲生活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其中包括适当掌握一些医学常识及急救技能。非洲医疗设备落后、药品短缺,具备一些医疗常识非常重要。为了进一步帮助大家了解健康知识及医学常识,我们特设医学知识角,邀请军医组继续为大家从外伤急救、传染病、常见系统性疾病、良好生活方式等方面做具体的介绍。本期,首先为大家介绍外伤急救知识的第一部分——急救合理程序。
外伤急救知识(一)急救合理程序
外伤是指身体由于外界物体的打击、碰撞或化学物质的侵蚀等造成的外部损伤。包括运动外伤、暴力外伤以及生活意外损伤等。在现代生活中,交通事故造成的损伤是严重外伤的重要原因。据资料介绍,在交通事故死亡者中,头部外伤占半数以上,而且60—70%死于伤后24小时以内。公众人员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在紧急情况下伸出援手或自救,有很大的可能使受伤者转危为安,为进一步专业抢救赢得时间和基础。抢救伤员时,不应盲目操作,应有要领和顾及轻重缓急,否则可能会加重伤情,甚至危及伤员的生命安全。
初步了解伤员病情
初步检查、判断伤者的伤情。首先要检查伤员的脉搏心跳。心跳是生命的基本体征,正常人的脉搏为每分钟60—次,严重创伤,大出血的病人,心跳多快而弱,每分钟跳次以上时,多为早期休克。当病人死亡时,心跳停止。但发生车祸后,若伤员脉搏细而快、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口渴、呼吸浅而快,甚至出现呼吸困难是出血性休克和肺胸膜损伤的表现。若脉搏慢而洪大,呼吸慢而深是脑损伤的表现。这些都是危险信号,医院治疗。
其次是检查呼吸。呼吸也是生命的基本体征。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6~20次,垂危伤者的呼吸多变快、变浅、不规则。当伤者临死前,呼吸变缓慢、不规则直至停止呼吸。在观察危重伤者的呼吸时,由于呼吸微弱,难以看到胸部明显的起伏,可以用小片棉花或小薄纸条、小草等放在人鼻孔旁,看这些物体是否随呼吸来回飘动,通过这样来判定还有无呼吸。
检查伤员神志、意识。正常人的意识是清醒的,反应是灵敏的,对事物的地点、时间的判断是很准确的,瞳孔双侧是等大等圆的。但当创伤发生后,因受伤的程度不同,意识也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果伤后只是一时性不省人事,且时间不超过10—20分钟,那么表示伤势不太严重。如果伤后一直昏迷或呈现昏迷、清醒、再昏迷的状态,而且还伴有剧烈持续的头痛和频繁的呕吐,瞳孔散大或者大小不等的改变,那说明脑损伤比较严重。
经初步检查发现以下情况必须争分夺秒进行以下处理:
猝死: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忌观而望之,不做任何抢救。
割破血管:压迫止血、包扎。忌不立即或不间歇压迫止血。
昏迷:头后仰、开放气道。忌头抬高,剧烈搬动。
现场施救的先后顺序
如果伤员大出血,应先止血,解除呼吸道阻塞,以防休克,紧急时可用干净手帕、衬衣将伤口压住再行包扎;如果伤员的呼吸和心跳停止,应该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对于意识丧失者,宜用手帕、手指清除他们口中、鼻中的泥土、呕吐物,随后将伤员放置在侧卧位或俯卧位,以防窒息;对于四肢骨折者,可以就地取材,用木棍、木板、布条等将骨折肢体加以固定。
搬运伤员防止“二次损伤”
在现场抢救时,通常要将伤员从车上或车下搬运出来,这时要特别注意现场伤情处置,防止造成“二次损伤”,要预防颈椎错位、脊髓损伤等。当抢救者从车厢内搬出重伤员时,可以用硬纸板、厚帆布之类的东西,剪成适合颈部的两片,放在伤员颈部前后,再用布条包扎,以防颈部活动引起颈椎错位,损伤脊髓,从而引起高位截瘫。此外,在搬动伤员到担架上时,要托住腰部,搬动者用力要整齐一致,以防因腰部损伤影响到脊髓。
运送伤员一般用担架抬上救护车。胸部创伤病人使用担架或救护车运送时,应尽可能保持半坐位。如实施空运,运送速度及高度均不宜过高。其他病人可采用仰卧位,但为了减轻颠簸,条件许可时采用半坐位比卧位好。昏迷或有窒息危险的病人最好用侧卧位。用汽车转送重伤员尤其是骨折病人时,应将病人置于底层,并将担架固定好,以减轻途中震荡的影响。应医院治疗之间的时间。医院的距离过远,比如现场远在野外、郊区,伤员需先送至就近医疗机构救治,经早期救治脱险或基本脱险后,医院作后续治疗。
怀疑脊柱骨折病人搬运方法
错误搬运方法
(第十八批援赞比亚军医组燕志强刘浩)
非洲华侨周报
bao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