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笔记丨脊柱侧弯后路融合手术我的学习之
2021-5-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编辑:谭权昌中国人民解医院
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是脊柱外科的“顶尖”手术技术,手术全程需要手术医生、麻醉医生、透视技师以及手术护士密切协同。只有具备完善的术前评估、术中密切监护和术者精湛的技术基础上,才能完成一台成功的脊柱矫形手术。因此,脊柱矫形手术是脊柱外科医生成长过程中手术技术突破的一个标志。
虽然脊柱矫形手术开展的越来越多,但仍存在矫形手术的实施标准把握不严、术中技术“瓶颈”等难以突破的问题。
如何更好的完成一台脊柱矫形手术?本节直播课程中,香港大学骨科学系朱锋医师结合自己学习脊柱矫形技术的心路历程,将完成一台脊柱矫形手术所遇到的“陷阱”一一总结,并结合病例系统讲解了脊柱侧弯畸形后路矫形手术的诊断和治疗。
扫码立即查看直播回放
一、面对脊柱侧弯的病人,怎样诊疗?
患者的手术适应症是什么?手术的置钉策略应如何计划?基于上述问题,脊柱侧弯诊疗中首先应该明确下列事项:
1.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脊柱侧弯可以是其他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如马凡氏综合征,此类患者手术风险与普通脊柱侧弯患者手术风险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明确鉴别诊断对于保证手术成功并规避手术风险至关重要。
2.明确骨龄:骨龄提示患者骨的生长发育情况,侧弯患者如果处于生长发育期,可适当延迟手术时间。
3.适当替代治疗:在评估患者支具治疗有益的前提下,可使用支具矫形来延缓手术时机,保证脊柱的生长发育。
二、术前体格检查
在患者确定需要手术治疗时,术前检查应如何进行?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患者有没有躯干倾斜,畸形是否柔软?
尝试“剃刀背”是否可以纠正?
有没有腰部畸形?
有无牛奶咖啡斑,明确是否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系统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三、术前计划
1.术前影像学评估:站立位片、支点位片(fulcrumbending)、侧屈位片(sidebending)。
2.明确上、下融合椎。
3.手术器械的准备往往是容易忽略的问题,在具备器械厂家技术支持的基础上,手术医生术前必须熟悉术中可能使用到的手术器械,如螺钉种类、钩(椎板钩、椎弓根钩、横突钩等),尤其是配套工具。
4.术前患者体位摆放:选择最有利于手术的患者体位,避免术中出现与体位相关的并发症(如围手术期视力丧失、周围神经受压等),同时要便于术中透视。
5.麻醉协同:肌松剂的使用时机、血压控制、氨甲环酸(TXA)、自体血回输、神经电生理监护、唤醒等。
6.提前了解脊髓和神经根损伤风险:早期察觉脊髓牵拉、直接脊髓损伤、因脊柱过度短缩导致的脊髓皱缩、异常置钉、脊髓缺血、硬膜外血肿等。
7.协调手术团队:术前规划团队成员工作任务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四、手术过程
1.术野显露:术野需要充分暴露,做到“骨肉分离、滴血不沾”,彻底松解。有效暴露术中解剖标志,利于置钉。术野暴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术基本功,需要长期学习。
2.椎弓根置钉:T7-T8通常是胸椎侧弯的顶椎区,椎弓根通常比较细,置钉比较困难。同时需要注意钉道进针点的变化趋势,在T11、T12可以用横突中点作为标志,但在T7、T8时已经移至横突上方,大约关节突的位置。
3.置钉策略:
策略一:顶椎区凹侧置钉更多,凸侧置钉更少。
策略二:除了上下端融合椎,中间椎体每个椎体凹侧或凸侧单侧置钉。
策略三:选择性节段融合,“Islandhopping”置钉,避重就轻。
4.置钉密度:置钉密度高并不比置钉密度低的手术效果好。置钉越多,置钉的风险越高。对比两种置钉密度的相关文献报道显示,两者冠状面矫形效果并无明显差异;此外,低密度组的螺钉与椎体交界面的平均张力低于高密度组。
5.截骨:一般情况下术中无需三级截骨,二级截骨可以完成手术。去除上下关节突、黄韧带,可以实现松解完成矫形。
6.矫形:“融会贯通”各种矫形技术,包括(1)撑开抱紧;(2)去旋转矫形;(3)平移技术;(4)冠状面矫形;(5)重建胸椎后凸。
7.融合节段:Lenke1型,UIV选择EV或者EV-1;LIV选择sTV(实际接触椎),注意不要终止在腰弯顶椎。同时注意对称原则,即以顶椎为中心,上下融合节段对称。
8.术中影像:术中行床旁片检查以明确融合节段、螺钉位置、整体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效果、冠状面矢状面的平衡。
9.融合和关闭伤口:需要去除椎体骨皮质,形成良好的植骨床,提高融合效果。关闭手术切口时需要注意术后伤口愈合后的美观。
五、总结
整节课程内容可总结为10大技术要点,分别为:临床评估、影像学评估、手术室位置摆放与体位协调、神经电生理监测、手术暴露、置钉、矫形、平衡、融合、缝合。
附:现场答疑(滑动查看)
附:现场答疑(滑动查看)
Q1.朱教授您好,您刚刚提到了马凡综合征的患者,请问对于这种特定的患者,在手术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谢谢!
A:马凡综合症的脊柱侧弯患者,除了有脊柱畸形以外,可能还存在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发育异常。因此术前准备时需要完善相关检查。此外,马凡综合症患者手术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硬膜的扩张,所以有关这些情况都要做到做好应对措施。另外,如果术中出现了脑积液漏、钉子打不进去怎么办?还需要跟麻醉医生做好沟通,如果他们认为这种病人血管紧张度不够,术中进行了控制性降压,病人可能血压会急剧下降,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这些都是需要提前考虑好的问题。
Q2.脊柱矫形手术中,大面积显露时怎样做到“骨肉分离”出血少?
A:我刚才其实也提过,这种手术操作可意会不可言传。我的原则就是说,不管手术的切口的大小,一定要做到充分的止血。在置钉的时候,一定不能是使用吸引器吸干创面后,才能看到手术视野,这说明显露不够充分。另外,不能破坏两侧椎旁肌筋膜,如果没有破坏此筋膜,不会有大量的动脉或静态出血。
Q3.对于侧弯的患者,什么情况下可以通过手法或者支具矫正?在什么情况下必须进行侧弯手术?
A:我的手术的指标是至少50度以上,同时还要看患者的肩部的平衡,并不是站的笔直就是美。如果患者有一点轻度的侧弯(40多度),甚至50度,但是患者的脊柱是平衡的,它是一个双弯,患者没有任何不适。同时患者发育成熟,脊柱侧弯没有很大的进展风险。为什么你要去给他做这样一个手术呢?
关于支具治疗,也有国际共识。在侧弯45度以下,患者还有生长潜能时,要利用患者发育的高峰期(大约2年的时间),实施干预。一方面是佩戴支具,另一方面需要病人家庭的支持。支具佩戴时间越久、越配合、效果越好。要把握支具治疗的窗口期,超过窗口期将无法通过支具矫形。
关于物理治疗,可以通过物理治疗舒缓肌肉紧张。脊柱侧弯,特别是成年以后,临床症状来源于两侧肌肉的不平衡。术前可以通过一些训练舒缓肌肉紧张,给病人带来一些舒适感。因此,手术前或者佩戴支具时可以综合物理治疗。
Q4.对于矫形术后的康复锻炼如何指导?
A:使用椎弓根螺钉矫形以后,病人可以早期活动;1周以后患者就可站立行走,但不可做跑跳运动;3个月内不做竞争性体育运动以及过度屈曲,可进行其他活动。
唯医骨科丨医起说系列直播火热开课中,看直播,分享学习笔记,还可享有价值元的手术视频一节。第11期课程笔记获奖名单:
序号
姓名(昵称)
1
李寅伟
2
Yaong、
添加直播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