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降解纳米粒子应用于脊髓损伤后大鼠及

2021-2-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中医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111844.html

创伤性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学涉及原发及继发性二次损伤。原发性损伤部位的受损和坏死细胞激发了继发性级联反应,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虽然每个阶段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时间范围,但一般来说,在损伤后数小时到数天内会出现病理生理反应的进展,使组织损伤恶化,成为“继发性损伤”级联的一部分。有研究表明,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愈后结果显著依赖于治疗方案在窗口期,因此,及时的治疗干预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至关重要。前期的研究表明,在慢性期,将治疗剂递送至病变部位可促进轴突再生以促进神经元连接和功能恢复,但对于急性期可应用于静脉药物递送系统的介质鲜有报道。

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勒纳研究所的VinodLabhasetwar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于研究静脉注射可用的药物递送系统。为了实现在急性期对脊髓损伤进行快速干预治疗,团队在近期研究了静脉注射生物可降解纳米粒子作为药物传递系统应用于脊髓损伤后大鼠和猪病变部位的可行性。

团队应用T10段脊髓挫伤的大鼠及猪模型,分别在损伤后6小时,1周、2周及4周注射一定剂量的使用近红外染料标记的PLGA纳米粒子(NPs),并分别在注射24小时及1周后取出脊髓样本进行分析。团队开发了新的光学成像技术,逐段定量地绘制整段脊髓,以获得可与NP量定位相关的信号计数,来确定NP的剂量效应,NPs在病变部位的保留时间以及脊髓损伤后NPs定位于损伤部位的时间窗口。

研究结果显示,与未损伤部位相比,在脊髓损伤部位NPs的剂量依赖性增加,定位更加显著,而且NPs在病变部位的保留可超过一周。随着脊髓损伤后的延迟注射,损伤部位的NP的定位会减少,但即使在损伤后4周仍然有一定的定位。有趣的是,在未受伤的动物(对照组)中,在脊髓的胸部和腰部扩大区域中观察到更多的NP累积,而在脊髓损伤的动物中累积部位变为病变区域,表明脊髓损伤后血流动力学的急剧变化。与大鼠结果类似,脊髓挫伤的猪在损伤部位也显示出更多的NP定位。

该研究近日发表于JournalofControlledRelease杂志。团队认为由于血-脊髓屏障的破坏,通过静脉注射的NP载药粒子在损伤部位比在脊髓其它未受损部位更容易定位,因此,这种纳米粒子可以作为急性期向病变部位递送治疗剂的载体,以最小化消除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影响。

戳下面的阅读原文,查看文章全文!

编辑:李佳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dwdxd.com/jshl/111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