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管狭窄症二
2016-11-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三、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流程
(一)疑似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
出现以下临床表现者应疑似胸椎管狭窄症(只需符合下列任一条件):
①双侧或单侧下肢沉、僵、无力、行走不稳;
②双侧或单侧下肢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
③双侧或单侧下肢弥漫性麻木、疼痛;
④体格检查示下肢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而上肢正常;⑤体格检查示下肢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性损害表现或广泛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
⑥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但下肢症状严重而上肢症状轻微(参考标准:JOA脊髓功能评分上肢构成比36%);
⑦确诊DISH、氟骨症、强直性脊柱炎或颈椎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
⑧既往确诊为颈椎病(脊髓型)并行颈椎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以上,患者上肢症状明显缓解而下肢症状未缓解或进行性加重;
⑨存在胸腹部束带感或沿肋间神经分布的胸壁或腹壁放射性疼痛。
(二)疑似胸椎管狭窄症的检查
对疑似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以下流程依次检查(图1)。
第一步:摄胸椎正、侧位X线片和胸椎矢状位和轴位MRIT1WI和T2WI。
如X线片和MRI未发现任何异常,则可排除胸椎管狭窄症;
如确诊胸椎畸形、肿瘤、骨折、结核或化脓性感染,且无胸椎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等病理改变时,亦可排除胸椎管狭窄症。
如胸椎X线片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DISH、氟骨症或休门病,则高度怀疑胸椎管狭窄症;如胸椎MRI明确存在胸椎黄韧带骨化或后纵韧带骨化,则可确诊胸椎管狭窄症。根据MRI显示可明确黄韧带骨化或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像学分型(孤立型、连续型、跳跃型)、各节段椎管侵占比例、脊髓受压程度(Ⅰ~Ⅳ度)、脊髓信号有无异常。
第二步:胸椎CT检查。
对于孤立型的胸椎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单节段胸椎间盘突出,建议行病变节段的CT平扫;对于连续型或跳跃型胸椎黄韧带骨化或后纵韧带骨化,建议行全胸椎CT平扫+矢状位CT重建,以进一步明确各病理因素的形态特征,为临床诊断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对于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者,建议行颈椎CT平扫+矢状位CT重建。
分析胸椎CT影像(骨窗),既可明确胸椎间盘突出是否合并纤维环骨化或椎体后缘离断,又可明确各节段黄韧带骨化或后纵韧带骨化的骨化块形态和尺寸、硬膜囊或脊髓受压程度以及骨化块内部的密度特征(均匀高密度、密度高低不均、均匀低密度)。
第三步: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综合分析。
紧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明确是否为胸椎管狭窄症(定性诊断)、判定导致临床症状的责任病变(定位诊断)。
第四步:完善其他相关检查。
约30%~40%的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故对于确诊胸椎黄韧带骨化或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者应高度图文讲解丨脑脊液鼻漏该选择哪种治疗方法掏耳朵也有技巧大部分人都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