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诊疗
2017-5-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一、概念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有的持续疼痛多年,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据统计带状疱疹的年发病率约为3-5‰。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和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60岁及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约65%会发生后遗神经痛,70岁及以上者中则可达75%。
二、发病原理带状疱疹的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病毒经上呼吸道或睑结膜侵入人体引起全身感染,初次感染在幼儿表现为水痘,在成人可为隐性感染。病毒沿感觉神经侵入脊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某些感染病(发热,感冒等)、疲劳、精神创伤、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烧伤、外科大手术、放射治疗、某些药物(砷剂、免疫制剂)等情况下,潜伏的病毒再活化,大量复制并沿感觉神经纤维向所支配的皮节扩散,发生带状疱疹受累神经元发生炎症、出血,甚至坏死,临床表现为神经元功能紊乱、异位放电、外周及中枢敏化,导致疼痛。
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原理目前不完全明了,神经可塑性是后神经痛产生的基础,其可能涉及:①外周敏化:感觉神经损伤诱导初级感觉神经元发生神经化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变化,引起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敏化,放大其传入的神经信号,并可影响未损伤的邻近神经元;②中枢敏化:中枢敏化是指脊髓及脊髓以上痛觉相关神经元的兴奋性异常升高或突触传递增强,从而放大疼痛信号的传递,包括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活动增多、感受域扩大、对外界刺激阈值降低、对阈上刺激的反应增强等病理生理过程。相应的临床表现有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等。后神经痛持续疼痛的主要机制在于中枢敏化。③炎性反应: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表达通过继发的炎性反应导致周围神经兴奋性及敏感性增加。④去传入:初级传入纤维广泛变性坏死,中枢神经元发生去传入现象,引起继发性中枢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另外,还涉及交感神经功能异常。
三、临床表现1、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常见于肋间神经、三叉神经、颈部神经及腰骶神经支配区。发疹前有乏力、发热、食欲不振、全身不适以及局部灼热、瘙痒、感觉过敏、神经痛等前驱症状,大约1-3日后出现皮疹,有剧烈的神经痛,病程3-4周,有自限性,罕见复发。皮疹为针头大小的密集成群的小水疱,内含透明浆液,很少融合,破溃后形成糜烂面,逐渐干燥结痂,经常反复发作。带状疱疹发病急,为集聚的小水疱,内容物透明澄清,疱壁紧张发亮,周围有红晕,各群水疱间有正常皮肤,呈带状排列,常生于身体的一侧,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一般在皮疹出现前或与皮疹同时出现。
2、后遗神经痛疼痛的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呈间断,也可为持续性,特点如下:
疼痛部位:常见于单侧胸部、三叉神经(主要是眼支)或颈部,其中胸部占50%,头面部、颈部及腰部分别各占10%-20%,骶尾部占2%-8%,其他部位1%。疼痛部位通常比疱疹区域有所扩大,极少数患者会发生双侧疱疹。
疼痛性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可以一种疼痛为主,也可以多样疼痛并存。
疼痛特征:①自发痛:在没有任何刺激情况下,在皮疹分布区及附近区域出现的疼痛。②痛觉过敏: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或延长。③痛觉超敏: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如接触衣服或床单等轻微触碰或温度的微小变化而诱发疼痛。④感觉异常:疼痛部位常伴有一些感觉异常,如紧束样感觉、麻木、蚁行感或瘙痒感,也可出现客观感觉异常,如温度觉和振动觉异常,感觉迟钝或减退。
病程:30%-50%患者的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病程可达10年或更长。
3、其他临床表现,后遗神经痛患者常伴情感、睡眠及生命质量的损害。45%患者的情感受到中重度干扰,表现为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有研究报道,60%的患者曾经或经常有自杀想法超过40%的患者伴有中-重度睡眠障碍及日常生活的中-重度干扰。患者还常出现多种全身症状,如慢性疲乏、厌食、体重下降、缺乏活动等。患者疼痛程度越重,活力、睡眠和总体生命质量所受影响越严重。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家属也易出现疲乏、应激、失眠以及情感困扰。
四、治疗带状疱疹治疗:抗病毒,止痛剂,皮质类固醇激素(早期应用)、中药。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就可能出现后遗神经痛。
后遗神经痛治疗目的是:尽早有效地控制疼痛,缓解伴随的睡眠和情感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后遗神经痛的治疗应规范化,其原则是:尽早、足量、足疗程及联合治疗,许多患者的治疗可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药物治疗是基础,应使用有效剂量的推荐药物,药物有效缓解疼痛后应避免立即停药,仍要维持治疗至少2周。药物联合微创介入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并减少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要监测疼痛强度的改善情况。
有部分临床经验提示疱疹期的抗病毒治疗及使用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可有效减少的发生。
1.西药治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5%利多卡因贴剂,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和曲马多。其他药物临床上还应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来治疗。
后遗神经痛治疗药物的选择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药物的疗效、可能的不良反应、伴随的睡眠及情感障碍的治疗、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滥用的风险及治疗成本等。药物选择应个体化,单一药物治疗不能获得满意的疼痛缓解时,考虑联合用药,选择药物时应注意选择不同机制、疗效相加或协同而不良反应不相加的药物。
2.中草药治疗
中医辨证大多为气滞血瘀,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有一部分为脾虚或气血虚证,应在活血化瘀止痛的同时予以益气健脾补血的药物。
3.微创介入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是指在影像引导下以最小的创伤将器具或药物置入到病变组织,对其进行物理、机械或化学治疗的技术。临床用于治疗后神经痛的微创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神经介入技术和神经调控技术。药物治疗是镇痛的基础,微创介入与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后神经痛可有效缓解疼痛,同时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其他治疗针刺治疗、臭氧治疗等技术在临床上显示有一定的效果,国内有报道,5年随访臭氧介入治疗顽固性后神经痛疗效稳定,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在后神经痛患者中很大部分伴有抑郁症或焦虑症,治疗方案中需要重视及联合心理治疗及行为调节。
慈利吴志平皮肤科诊所提醒:带状疱疹一定要正规治
疗,及时治疗,彻底治疗。后遗神经痛那可是要命
吴志平医生经过多年摸索,总结了一套以中医治疗为主的行之有效的治疗后神经痛的方法。欢迎联系,广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皮肤病专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