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常识之急救篇

2019-2-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野外无小事”,任何一个小的问题的发生,都有可能导致大的事故。尤其是在野外遇到突发性的病人或伤者,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愈快处理效果愈好),然后想办法尽快送医救治。

急救的目的是:抢救生命,降低死亡率;防止病情的继续恶化;减轻病痛,减少意外伤害,降低伤残率。

急救的原则是:遇到事故时,应沉着大胆,细心负责,分清轻重缓急,果断实施急救方法;先处理危重病人,再处理病情较轻的病人,在同一患者中,先救治生命,再处理局部;观察现场环境,确保自己及伤者的安全;充分运用现场可供支配的人力、物力来协助急救。

处理前观察

在做具体处理前,需观察患者全身,并掌握周围状况。判断伤病原因、疼痛部位、程度如何,或将耳朵靠近听听呼吸声。尤其要注意脸、嘴皮、皮肤的颜色或确认有无外伤、出血、意识状况和呼吸情形,仔细观察骨折、创伤、呕吐的情况。

随后,更要选择具体的处理方法。尤其对呼吸停止、昏迷、大量出血、服毒的情况,不管有无意识,发现者均应迅速作紧急处理,否则将危及患者生命。在观察症状的变化中,遇症状恶化的需按急救法施以应急处理。

现场要尽量组织好对伤病者的脱险救援工作,救护人员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观察后处理。

在活动中发生的外伤或突发病况有很多种,所以也需施以各种适当的急救方法加以应付。至于相关症状的具体处理方法,在后文详述。

在做急救处理时,以患者最舒适的方式移动身体。若患者意识昏迷,需注意确保呼吸道畅通,谨防呕吐物引起的窒息死亡。为确保呼吸畅通需让患者平躺。若有撞击到头部的也要水平躺下,若脸色发青需抬高脚部,而脸色发红者需稍抬高头部,有呕吐感者,需让其侧卧或俯卧为宜。

处理完毕后,在紧急处理完将患者交给医师之前,需对患者进行保暖,避免他消耗体力,以使症状恶化。接着联络医师、救护车、患者家属。

原则上搬运患者,需在充分处理过后安静地运送。搬运方法,随伤患情况和周围状况而定。在搬运中,患者很累,要适度且有规则的休息,并随时注意患者的病况。

现场抢救时间紧迫,对病情危重者的救治,一要遵守急救原则,二要抓住重点,迅速按以下步骤检查患者。

判断意识

轻拍患者肩部(或面部),并在其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啦!”以试其反应,婴儿采用拍击足跟或掐其合谷穴,如能哭泣,则为有意识。

高声呼救

患者对轻拍、呼唤无反应,表明其已无意识,立即在原地高声呼救:“快来人呀!救命啊!”

急救体位

患者体位应为“仰卧在坚硬平面上”。如果患者是俯卧或侧卧,在可能情况下应将他翻转为仰卧,放在坚硬平面上,如木板床、地板或背部垫上木板,这样,才能使心脏挤压行之有效。不可将患者仰卧在柔软物体上,如沙发或弹簧床上,以免直接影响胸外心脏挤压的效果。注意保护头颈部。

翻身的方法:抢救者先跪在患者一侧的肩颈部,将其两上肢向头部方向伸直,然后将离抢救者远端的小腿放在近端的小腿上,两腿交叉,再用一只手托住患者的后头颈部,另一只手托住患者远端的腋下,使头、颈、肩、躯干呈一整体同时翻转成仰卧位,最后,将其两臂还原放回身体两侧。

打开气道

抢救者行将患者衣领扣、领带、围巾等解开,同时迅速将患者口鼻内的污泥、土块、痰、呕吐物等清除,以利呼吸道畅通。

呼吸道是为气体进出肺的必经之道。由于意识丧失患者舌肌松弛、舌根后坠,会厌下坠,头部前倾造成咽喉部气道阻塞。仰头举颏法可使下颌骨上举,咽喉壁后移而加宽气道,使气道打开,呼吸得以畅通。抢救者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并下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放于靠近颏部下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帮助头部后仰。头部后仰程度以下颌角与耳垂间连线与地面垂直为正确位置。婴儿头部轻轻后仰即可。

注意清除口腔内异物不可占用过多时间,整个开放气道过程要在3-5秒内完成,而且在心肺复苏全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保持气道畅通。

看、听、感觉呼吸

患者气道畅通后,抢救者利用看、听、感觉之法3-5秒钟,检查患者有无自主呼吸。检查方法:抢救者侧头用耳贴近患者的口鼻,一看患者胸部(或上腹部)有无起伏;二听患者口鼻有无呼吸的气流声;三感觉有无气流吹拂面颊感。

人工呼吸

若患者无自主呼吸,抢救者应立即对患者实施人工呼吸——口对口(鼻)吹气2次。每次吹气时间为1-1.5秒钟。每次吹气量应为毫升。

检查脉搏,判断心跳

抢救者采用摸颈动脉或肱动脉,观察是否有搏动5-10秒钟,判断患者有无心脏跳动。检查时应轻柔触摸,不可用力压迫。为判断准确,可先后触摸双侧颈动脉,但禁止两侧同时触摸,以防阻断脑部血液供应。

若没有脉搏搏动,可实施胸外心脏挤压术,挤压15次,挤压速度为每分钟60-80次。挤压气与吹气之比为15:2反复进行。连续做四遍或进行1分钟后,再判断,检查脉膊、呼吸恢复情况和瞳孔有无变化。

紧急止血

抢救者对有严重外伤者,还应检查患者有无严重出血的伤口,若有,应当采取紧急止血措施。避免因大出血引起休克而致死亡。

保护脊柱

因意外伤害、突发事件造成严重外伤,在现场救治中,要注意保护脊柱,并在医疗监护下进行搬动转运。避免脊髓受伤或受伤脊柱进一步加重,造成截瘫甚至死亡。

一、人工呼吸

病人呼停止时要确保呼吸道畅通,马上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要有节奏地进行。

1.作者坐在病人一侧,张开病人嘴巴。

2.为防止吹入气向外漏,要掐住病人鼻孔。

3.深吸气,张大嘴,作者与病人口对口地像吹气球似地给病人送气。

4.一边吹气,一边要观察病人胸部是否随着鼓动。

5.吹一口气,将口松开,检查病人是否自主呼气,每隔5秒钟一次,反复进行。比起空气中的含氧率,呼出气中的氧气要低,但已足以维持生命。这种不用任何器具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十分有效、简单。

碰到嘴张不开的病人时可以掐住病人嘴巴,从鼻腔送气作人工呼吸。

1.将下巴突出,开通鼻腔及咽喉部。

2.将下巴托起,闭紧嘴唇,以防漏气。

3.深深吸气,对着鼻腔送气。

4.松开嘴,用脸颊体察病人有否自主呼气。

二、心脏挤压

发现意识消失、心跳停止时,要立即施行心脏挤压。

其方法是:取患者胸骨下三分之一的位置,术者用右手(善使左手也可用左手)手掌压在该手手背上,保持肘臂垂直向脊柱方向进行挤压。用力不宜过大,以每次挤压使胸骨下陷3~5厘米为度。压后应立即放松。如此反复进行。频率为70-80次/分左右。注意手掌始终不要脱离胸骨。

三、水与电解质平衡

水和电解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的组成部分。

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系列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而且主要是在细胞内进行的。这些反应过程都离不开水。体内水的容量和分布以及溶解于水中的电解质浓度都由人体的调节功能加以控制,使细胞内和细胞外体液的容量、电解质浓度、渗透压等能够经常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就是水与电解质的平衡。这种平衡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条件,是维持人体生命、维持各脏器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条件。但是这种平衡可能由于手术、创伤、感染等侵袭或错误的治疗措施而遭到破坏;如果机体无能力进行调节或超过了机体可能代偿的程度,便会发生水与电解质紊乱。

当然,水与电解质紊乱不等于疾病本身,它是疾病引起的后果或同时伴有的现象。

讨论和处理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问题,不能脱离原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过,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甚至可以成为威胁生命的主要因素。

脱水与中暑

在户外运动时运动量一般较大,会排出很多汗水,特别是在夏天,体内的水分、盐分和维生素消耗得很多,如果不能够及时地补充,就会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或者虚脱。失水早期会出现口渴、尿少的症状。这实际上是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及时喝一些水,症状很快就能缓解。如果对这些警报视而不见,则会继续发展以致面部潮红、皮肤粘膜干燥、弹性减低、尿液发黄、精力不集中,并出现“脱水热”。

中暑是人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中,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或因大量出汗造成失水失盐,血液浓缩,皮肤肌肉血管扩张而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轻者数小时可恢复,重者可以致死。睡眠不足、过度疲劳、过量饮酒常是诱因。中暑的先兆症状是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慌、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

大部分中暑其实都是因为饮水不科学造成的。有的人在大量出汗后只喝蒸馏水或是纯净水,最后导致体内盐分大量损失后无法及时补充,引发虚脱和昏迷。纯净水、蒸馏水中电解质,特别是钠的含量偏低,轻度缺水时能解决问题,但在中重度缺水时如果只是一味饮用纯净水、蒸馏水,水分虽然补充了不少,可是体液也被“冲淡”了,脱水症状并不能缓解。正确的做法是隔一段时间就喝一些水,不要等到出现脱水的症状才喝。以饮用盐水、富含矿物质的饮料为主。酒精、咖啡会加速虚脱,应避免。

中暑的急救:

发生中暑时,应医院急救,以免引起休克及肾脏衰竭等并发症。医院之前,仍需作一些急救处理:迅速将病人立即停止运动,移至阴凉、通风处,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于呼吸和散热。可喝些冷饮、盐糖水,可服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人丹等解暑成药,取十滴水2到3滴,加适量温水灌服,或内服仁丹两三粒。并可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冰袋、冰块置于病人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将病人置于4℃到18℃的水中,并用毛巾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一般按摩15到30分钟左右,即可把体温降至37℃到38℃。

待温度降至38℃,可停止降温。老年人、体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最好不用这种水中降温法。如在有先兆症状时不采取措施而继续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或运动,患者可能发展到中度或重度中暑,出现体温上升,皮肤灼热、呼吸急促、呕吐、烦躁、抽搐、昏迷。可用冰袋敷患者头、颈、腋、腹股沟部位,医院抢救。

四、摔伤

摔伤是户外运动常见的损伤,摔伤轻者会擦伤皮肤或软组织挫伤,重者会韧带及肌

肉拉伤,以及骨折、颅脑创伤、脊椎损伤等。

摔伤的救护:

1.扭伤及肌肉拉伤时,要使受伤处休息,可用冷敷减轻痛楚,在承托受伤部位的同时可用绷节扎紧。

2.骨折:骨折部位一般都有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等症状,骨折端刺破大血管时还有大出血。骨折或疑为骨折时,要避免移动伤者或伤肢,对伤肢加以固定与承托(有出血者要先止血后固定),使伤员在运送中不因搬运、颠簸而使断骨刺伤血管、神经,免遭额外损伤,加重病情。

3.颅脑创伤:轻者为脑震荡,一般无颅骨骨折,有轻度头痛头晕,有昏迷也不超过30分钟。重者颅骨骨折,脑挫伤、脑出血、昏迷不醒。对。颅脑刨伤病人,要分秒必争,医院前来及时抢救,要保持安静卧床,不作不必要的搬动和检查,保持呼吸道通畅。

4.颈椎损伤:跌倒时可引起腰椎、胸椎、颈椎损伤,以后者最为严重、如:跌倒时头部着地可造成颈椎脱位、骨折,多伴有脊髓损伤,四肢瘫痪。必须第一时间医院从速前来抢救。现场急救时,应让伤者就地平躺或将伤员放置在硬质木板上,颈部两侧填充沙袋,使颈椎处于稳定状态,保持颈椎与胸椎轴线一致,切勿过伸过屈或旋转。

五、出血

户外运动损伤有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轻或重的损伤,使血液由体表伤口流出,造成外出血。物体撞击或挤压身体时使体内深部组织、内脏损伤,血液流入组织或体腔内,造成内出血。伤口呈喷射状搏动性涌出鲜红色血者是动脉出血,伤口持续向外溢暗红色的血者是静脉出血。

止血包扎的方法:

1、加压包扎止血: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毛巾、布块折成比伤口稍大的垫,盖住伤口,再用绷带或布带扎紧。但疑有骨折或伤口有异物时不宜用此法。

2、指压止血: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用手指压住动脉,可临时止血,多用于头、颈、四肢动脉出血。

3、止血带止血:用橡皮或布条缠绕扎紧伤口上方肌肉多的部位,其松紧以摸不到远端动脉搏动、伤口止血为宜,过松无止血作用,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损害神经,造成肢体坏死。要在明显邯位标明上止血带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者,每隔一小时放松l一3分钟,改为指压止血。此法适用于不能用加压止血的四肢大动脉出血。

(1)橡皮止血带止血法:常用一条长1米的橡皮管,先用绷带或布块垫平上止血带的部位,两手将止血带中段适当拉长,绕出血伤口上端肢体2—3圈后固定,借助橡皮管的弹性压迫血管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2)布条止血带止血法:常用三角巾、布带、毛巾、衣袖等平整地缠绕在加有布垫的肢体上,拉紧或用“木棒、筷子、笔杆”等拧紧固定。

4、对内出血或可疑内出血病人,要使病人绝对安静不动,垫高下肢,应迅速医院进行救治。

六、水泡的临时处理

穿着不舒适的鞋及长途徒步和爬山,容易使足底起水泡,水泡引起疼痛影响行程,水泡破损后还可能会引起继发感染。可以用创可贴将其中间剪一个比水泡稍大的小孔,然后将小孔对准水泡贴上,再在上方贴一块贴可贴。这样会使疼痛明显减轻,也不容易破。

七、户外运动常见病的防治

户外运动,一路长途颠簸,汗流浃背,这时候,身体的防疫能力和抵抗力会急速下降,各种疾病就会乘机而入。那么,常见的旅行疾病有哪些呢?症状是什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治愈呢?

感冒症状:鼻咽部发干、发痒、鼻塞、流清鼻涕、咳嗽、咽喉肿痛、头痛、腰酸背疼、疲倦、食欲不振,有的还出现腹泻、便秘、发烧等。感冒分为“流感”、“伤风”、“感冒”等。

用药:轻者喝感冒冲剂、感冒通、感冒胶囊,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等药品,医院或就近医疗点就医。

腹泻这是一种“旅游病”,一般与旅游饮食有关。病人应卧床休息,暂停进食六至十二小时,多喝菜汤和淡盐开水。呕吐腹泻可服用阿托品、黄连素或痢特灵。预防不吃不洁食品,饮用开水和食用新鲜菜品。

高原反应症状:头昏、头痛、心悸、气短,重症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腹胀、胸闷,面部浮肿,口唇轻度发绀等。多数人休息后即可减轻,较重者,可服苯巴比妥、溴剂等镇静剂和氨茶碱,警惕肺水肿和高原昏迷的先驱症状,在急性缺痒时,可吸一些氧气。

创伤分闭合性创伤、挫伤、扭伤、开放性创伤、擦伤、刺伤、切割伤、裂伤等。

处理:较大的开放性创伤必须请医生进行外科清创术和全面检查。较小的开放性创伤要先用无菌盐水(或就地用净清水)冲洗,将伤口中的异物除去,然后在伤口处涂上红汞,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或用胶布将局部伤口粘合。若有外出血和皮下出血,可用手指或敷料压迫包扎止血,并以绷带固定;疼痛可服消炎痛,扑炎痛等。闭合性挫伤、扭伤可局部外贴多种名目繁多的止痛膏、伤湿膏、消炎膏,进行热敷、理疗、推拿、按摩,还可内服或外搽跌打筋骨药水、药酒、药粉、药丸。

八、关于失温的产生及急救措施

简单说,大风天,10度可能会冻死大雨天,20度可能会冻死。浸满汗水的衣服是罪魁

祸首,保持身体干燥是首要问题,其次是适当时机补充能量。避免汗水浸透衣服,冲锋衣比雨衣好。

1什么叫失温

简单说,就是体温低于正常体温。

我们都知道,37.5度以上,就是发烧,39度不降低体温人就会昏迷直到死亡。失温的情况也差不多。体温低于35度,人就会意识丧失乃至昏迷死亡。

2什么情况会导致失温

理论上,只要环境温度低于体温就会导致失温,实际情况是在得到充分食物补充,身体健康的人,20度下体温大量流失就会失去平衡。如果是10度,则很快就会温度下降到失温。干燥的天气下,裸体的克洛值是0。78,基本上跟穿着简单T恤差不多。但是风寒和下雨,会迅速的带走热量。

也就是说,即使温度在20度,人体暴露在雨淋下(无所谓大雨小雨)就会导致体温降低(人体会用打寒战的方式快速恢复提问)。

如果在10度,则雨淋下可能会迅速降低体温到失温状态,人体的回复能力已经无法弥补平衡了。

3冲锋衣和雨衣此时的差别。

即使穿着雨衣,出汗潮湿的内衣也会导致人体提问降低。这是因为蒸发和对流在服装内形成了循环。

这一点,具有透气性的冲锋衣可以减少汗水的聚集。纵然的透气量也包括DWR丧失而减低的透气量,依然比无法透气的雨衣能延迟失温的到来。

如何急救:

1必须尽快减少体温的降低

离开风和雨水

更换干燥的衣服

2迅速补充热量

外部的热源,比如拥抱。烤火

内部的热量补充,饮用葡萄糖水溶液。补充热水

(主要病理原因,出现严重失温时,首要症状是血糖降低,糖是热量的根源,肝糖原分解不及时,体温就无法回复。所以补充葡萄糖可以迅速恢复自身升温的能力。)

补充热水则是通过胃部的温暖来提高内脏的温度让内脏恢复工作,(心脏提供供血,肝脏分解肝糖原)

切忌揉搓肢体,血循环会把冷血带回心脏,导致心脏骤停。

失温的发现:

1打寒战

2嘴唇发紫

3意识模糊

我们行走在旷野,草原,丛林,雪山冰川之上;我们攀爬险峰俯览山川大地,看河流在山脚蜿蜒;伸手可以触摸蓝天,呼啸可以划破苍穹。

但是,面对自然,我们只能心怀敬畏!

因为大自然除了美,还有危险!她时常如慈母般纵然我们在怀抱中撒娇取悦,但是我们在她面前却是那么的脆弱,甚至连她偶尔的一个玩笑都承受不起......

所以,学会保护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这样,我们才能走到更远,看的更多,有更多的故事可以去笑谈。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一般是多少钱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dwdxd.com/jshl/91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