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ldquo左右制衡rdq
2021-9-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基于神经调控水平的评定和治疗
前
言
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值此元宵佳节来临之际,手功能康复专业委员会衷心祝福所有关心手功能康复事业发展的朋友,祝大家元宵节快乐,幸福美满,团团圆圆!
在上一期的微文中,我们了解到上肢和手的左右制衡异常往往会影响到脑卒中患者的运动、感觉、认知等方面,大脑双侧半球间的失衡也会导致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障碍。那么在临床康复中该如何对脑卒中患者应用左右制衡机制呢?本篇内容将为大家讲述针对神经系统方面的相关康复评定和无创脑功能调节技术的康复治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神经调控
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左右制衡的实现不仅涉及外在可见的骨关节系统,更需要脑、脊髓、周围神经等多级神经系统有序调控。因此,康复评定也应从神经层次和骨骼肌肉层次入手。
基于神经调控水平的康复评定
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的多种异常模式的发生、感觉功能的制衡以及认知等高级脑功能活动均与双侧脑半球功能活动的失衡有关。在康复评定中,我们也应着重评估病灶侧和对侧脑结构、功能情况,以及双侧脑功能活动间的关系、功能连接状态等。常用的评定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e,fMR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等。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研究发现,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在执行上肢和手运动任务时,如病灶侧初级运动皮质、辅助运动区、前运动皮质和健侧小脑等功能活动较好,则其慢性期上肢和手功能较好。通过功能磁共振数据计算的偏侧化指数被较多用于评估双侧半球间功能活动的差异性;
BOLDfMRI——为神经科学家提供的功能成像指南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在检测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有着显著优势,其通过对梗死远端皮质脊髓束FA计算判断其变性程度,并预测患者的运动功能转归。DTI可评估脑白质纤维束损伤情况。胼胝体白质损伤也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双侧半球间功能活动不对称性有关。
DTI胼胝体
经颅磁刺激
利用TMS可直接评定双侧半球间的功能抑制,并提供上肢和手(运动)功能代表区兴奋性和面积等信息。
经颅磁刺激技术基础与临床应用
康复治疗——无创脑功能调节技术
除了传统训练可以改善脑功能和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的功能障碍,对大脑进行无创性脑功能调节技术,如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对局部脑功能活动及其与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进行干预调节,对改善双侧脑功能活动失衡有一定效果,进而更加有效的提高康复治疗预后。
重复经颅磁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磁信号可以无衰减地透过颅骨而刺激到大脑神经,其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它的刺激频率而分别达到兴奋或抑制局部大脑皮质功能的目的。
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
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一般选择兴奋病灶侧或/和抑制对侧脑功能的方案,取得一定疗效。在重复经颅磁刺激中,高频rTMS、间歇性爆发性丛刺激、tDCS的阳极刺激可兴奋受刺激脑区,而低频rTMS、连续性爆发性丛刺激、tDCS阴极刺激可抑制受刺激脑区的功能。由此,通过双向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之间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rTMS治疗原理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tDCS)是一种无创性脑功能调控技术,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调节神经活动的无创技术。它通过电极经过头皮向颅内特定区域输入电流,而颅内电流则会提高或降低神经元细胞的兴奋性(取决于输入电流的极性),而此兴奋性的提高或降低则可引起大脑功能性的改变。近年来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逐渐增多,通过促进双侧脑功能活动再制衡从而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异常表现。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
本期基于“左右制衡”机制在神经调控水平方面的康复评定和治疗的学习就到这里,下期小编将为大家介绍基于“左右制衡”机制在骨关节系统方面的的康复评定和治疗,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贾杰.脑卒中后左右制衡机制及其对上肢手功能康复的意义[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4(12):-.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