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2018-10-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一、什么是脊柱?
所谓脊柱,是指以骨盆为基座,以脊椎骨为支架,以椎间盘为连接,以肌肉、肌健、韧带、筋膜为保护,以脊髓、神经经络和血管为通信联络和能量供给的一个立柱状结构。如果形象一点比喻的话,脊椎骨就好比是钢筋,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神经、血管、筋膜等就好比是混泥土,它们共同浇注起了生命大厦的立柱或主梁。
所以,我们常说:脊柱是生命的脊梁,也是健康的立柱。从生物力学上看: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和支柱——即生命之柱,头颅靠其支撑而托起,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悬挂于其上,这都是我们普遍可以认识到它作为人体承重的支柱一个方面。另外,脊柱还是人体各种运动的链条和枢纽,人体的每个姿势和动作都是与之有关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些决定了脊柱必须要有一个完整而严格的生物力学结构系统,以保证脊柱承载重力的稳定性和协调各种躯体的运动灵活性。从生物信息上看,脊柱是人体第二生命中枢,因为,它是髓之海洋,血之产地,是生命信息和能量传输布达的要塞通道。在脊柱区域,不仅有脊髓,还有脊神经,自主神经,以及经络中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等通讯线路,它们的互联互通,组成了人体通讯的主干网络系统。
可见,脊柱作为生命的脊梁,健康的立柱,是因为它是生命信息的网络枢纽之所在。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之间的活动,以及与大脑之间的通讯联系,都必须通过脊柱区的这个信息网络系统来完成其传达、中转或直接指挥和处理等过程。
二、脊柱的生理结构?
1.1脊柱构成与功能
人类脊柱由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尾骨共9块)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这样众多的脊椎骨,由于周围有坚强的韧带[1]相连系,能维持相当稳定,又因彼此之间有椎骨间关节相连,具有相当程度的活动,每个椎骨的活动范围虽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动,范围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体堆积而成,其前与胸腹内脏邻近,非但保护脏器本身,同时尚保护至脏器的神经、血管,其间仅隔有一层较薄的疏松组织。椎体破坏时,在颈部,脓液可聚集于咽后,或沿颈部下降至锁骨下窝,亦可沿臂丛至腋窝;在胸部可沿肋间神经至胸壁,亦可波及纵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至腹股沟下方,亦可绕过股骨小转子至臀部。脊柱的后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及棘突组成。彼此借韧带互相联系,其浅面仅覆盖肌肉,比较接近体表,易于扪触。脊柱后部的病变易穿破皮肤。在脊柱前后两面之间为椎管,内藏脊髓,其周围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变而侵入椎管时,即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甚至仅小量出血及肉芽组织即可引起截瘫。1.2椎间短韧带
很多,在相邻椎骨的椎弓之间的叫椎弓间韧带,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呈黄色,故又称黄韧带。黄韧带有很大的弹性,连接着相邻的椎板,协助椎板保护椎管内的脊髓,并限制脊柱的过度前屈。此外在各棘突之间、各横突之间,分别生有棘间韧带和横突间韧带。1.3脊柱的长韧带主要有三条:在椎骨前面的是前纵韧带,上连枕骨大孔前缘,下达骶骨前面,紧贴椎体和椎间盘前面,厚实而坚韧,对脊柱稳定有重要作用。椎体后面的后纵韧带长度与前纵韧带相当,与椎体相贴部分比较狭细,但在椎间盘处较宽,后纵韧带可限制脊柱过分前屈及防止椎间盘向后脱出的作用。在棘突尖上还有一条上下连续的棘上韧带,在胸、腰、骶部紧贴棘突末端,至颈部则呈板片状,将两侧肌肉分开,且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特名之为项韧带。环枕关节和环枢关节是脊柱上端与颅骨之间的连接,又合称为环枕枢关节。1.4脊柱的支撑与保护功能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人体直立时,重心在上部通过齿突,至骨盆则位于第2骶椎前左方约7cm处,相当于髋关节额状轴平面的后方,膝、踝关节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头颅,胸部与肋骨结成胸廓。上肢借助肱骨、锁骨和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柱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柱相连。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柱调节,保持身体平衡。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使脊柱如同一个弹簧,能增加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姿势的稳定性,椎间盘也可吸收震荡,在剧烈运动或跳跃时,可防止颅骨、大脑受损伤,脊柱与肋、胸骨和髋骨分别组成胸廓和骨盆,对保护胸腔和盆腔脏器起到重要作用。另外,脊柱具有很大的运动功能。
脊柱除支持和保护功能外,有灵活的运动功能。虽然在相邻两椎骨间运动范围很小,但多数椎骨间的运动累计在一起,就可进行较大幅度的运动,其运动方式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项。脊柱各段的运动度不同,这与椎间盘的厚度、椎间关节的方向等制约因素有关。骶部完全不动,胸部运动很少,颈部和腰部则比较灵活。人在立正姿势时,通过身体所引的垂直重力线经过颈椎体的后方,在第7颈椎和第1胸椎处通过椎体,经胸椎之前下降,再于胸腰结合部越过椎体,经腰椎后方并穿过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经骶骨前方、骶髂关节而传至下肢。脊柱的弯曲,特别是颈曲与腰曲,随重力的变化而改变其曲度。脊柱背侧主要为肌肉,脊柱周围的肌肉可以发动和承受作用于躯干的外力作用。直接作用于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浅层和深层:浅层包括背阔肌、下后锯肌,深层包括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突间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三、脊柱系统的概念
脊柱不仅是人体的支柱,是人体的运动中枢,而且还是人体的信息中枢,即是生命信息通达的主干网络之所在地。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认为应把脊柱区作为一个大的“系统”来研究和考虑更为妥当。即应以脊柱的解剖结构、气化运力学特点以及其信息网络通讯及原理为研究对象,积极探求其生理和病理发展规律以及其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人体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大体系,中枢神经包括位于颅腔的脑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则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内脏神经组成。因此整条脊柱是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必经之所。另外,中医经络的足太阳膀经也循行于脊柱区,所以脊柱是机体信息督脉和网络的主干道。
脊椎由26块椎骨组成,是人体中最容易错位(移位)的部位。
椎骨关节错位(移位)对脊髓或周围神经(尤其是脊神经根)等信息通道造成一定的压迫或刺激后,信息传导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血液和淋巴循环也可能全面受阻,结果可引起许多相应或相关的疾病。这些都足以说明脊柱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信息传输和控制系统。因此在保养和治疗学上,我们主张以调节平衡脊柱的气血阴阳和生物力学关系,疏通其信息网络系统为主,再辅以对症治疗,从而减轻或消散错位对信息通道的压迫刺激或阻塞,使信息畅通。我们常讲人体有九大系统,即: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此九大系统彼此相互联系,又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而我们提出的脊柱系统则更加复杂而宽泛,它打破了其它九大系统的界限,涉及的组织器官混杂,并把其它九大系统组合联系在一起。从而成为一个大的系统。总之,整条脊柱是以骨盆为基座,以脊椎为钢筋骨架,以椎间盘为连接,以关节为枢纽,以肌肉为动力(伸肌和屈肌相互拮抗),以韧带保护和稳定,以大脑和脊髓为中枢指挥,以脊神经、自主神经、体液和经络为信息通道,以血管为能量供应渠道,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完成的、且结构复杂的体系——脊柱系统。
四、脊柱医学的概念
脊柱医学是研究脊柱与疾病、脊柱与健康,以及脊柱与生命的内在联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元论的新的哲学指导思想为原则,从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角度去认识脊柱,进而去研究脊柱与疾病,脊柱与健康,以及脊柱与生命的内在关系。因而脊柱医学是疾病医学、健康医学和生命医学的共同体。同时,脊柱医学是以脊柱健康为核心,兼顾疾病治疗和心神调理的平衡医学,而不再是象医学科学那样以疾病为本的一种偏执医学。也因此,可以说脊柱医学是未来“大医学”的先进的代表。
脊柱医学是在“中医经络学”、“推拿按摩学”、“中医正骨学”、“颈肩腰背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脊柱系统疾病学”、“整脊医学”、“脊骨神经学”、“脊椎矫正学”、“脊柱外科学”、“脊柱脊髓损伤学”、“脊柱相关疾病学”、“软组织损伤理论”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或理论的基础上总结而诞生的。也就是说,脊柱医学这门新兴学科是有其坚实的发展基础的。
另外,脊柱医学是在中西医学交流与论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是中西医组合的产物,而不是中西医的结合体,即它是西医科学、中医理学和神医德学的共同组合体,亦即生物医学、生态医学和生灵医学(或神灵医学)的共同体。同时,脊柱医学是以脊柱健康为研究和服务主体,兼顾对脊柱疾病和脊柱通讯(生命)的研究与调治,即脊柱医学是以脊柱健康为主要目的或为根本,把对于脊柱疾病的探究和治理只是作为维护脊柱健康的一种手段,且只期以达成平衡为其目标。所以脊柱医学的主体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医学模式。
五、脊椎错位给人体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眼睛有问题去看眼科,心脏有毛病去看心血管内科,咳嗽去看呼吸科,不孕不育去看生殖科,这已经是所有健康出了问题的人不二选择。可是,有很多慢性病,医生没看错病,也没开错药,病人吃了几年、十几年的药就是治不好,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头痛医头、心痛医心、脚痛医脚并没有错,但如果头痛、心痛、脚痛是脊椎压迫神经导致的,而治疗方法还是没变,那么就永远也治不好,更是许多疾病久治不愈的原因。
大量临床科学研究证实:80%以上慢性疾病都与脊椎错位、脊神经被压迫有关。而得了疾病的人,几乎没有人去找过疾病的真正原因——脊椎错位,即便是医生自己也知道的不多。人体有31对脊神经通过脊椎骨与五脏六腑相连,脊神经支配全身器官的功能,脊椎错位、侧弯会压迫脊神经,导致神经信号传导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器官损伤和器质性病变,而形成慢性疾病。此外,脊柱侧弯,不仅影响形体之美,导致高低肩、长短腿、驼背,还会使胸腔容积减少,直接挤压心肺,影响心肺的功能,导致心肺疾病。
脊柱是人的中轴骨骼,具有支撑躯体,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几乎所有从脑部发出的神经都经由脊椎到达人体的各个器官,一旦脊椎偏离了正常位置,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神经的压迫,时间久了,人体的某个器官就会受影响。
世界上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一旦自己的位置被挤压,原来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就会出现危机。人类的健康也一样,心、肝、脾、胃、肾等都有自己的位置,而脊柱错位、侧弯就会挤压胸腔内器官位置,长久挤压,则会导致器官的功能异常,还会影响个人的事业,脊柱弯曲后,体形易出现驼背,胸腔容积减少,心肺功能易出现异常,心身两方面都会受到压力,那么,势必影响到一个人的事业。俗话说:心胸宽广,才能胸怀大志,有志向,身心健康才能去做大事,成就大业。所以有人说,脊椎错位影响命运。
骨盆错位也会导致长短腿和脊柱侧弯。骨盆错位不仅影响美观,导致屁股一大一小,还会导致男女各种与性有关的疾病。女性的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膀胱等生殖器官都“坐”在骨盆里。男性的阴囊、精囊、前列腺、泌尿系统等器官也都在骨盆里。骨盆一旦错位,这些与性有关的器官就“坐”不稳了,久之则会导致各种与性有关的疾病。
举个例子:你坐在椅子上,椅子的四条腿都平衡时,你坐得才舒适,如果椅子的一个角低一些,那怕让你只坐几分钟,你都会感到不舒服。所以骨盆错位,会使腹腔的空间缩小,会使“坐”在骨盆里的器官遭到挤压,而不舒服。女性骨盆错位会导致不育不孕、性冷淡、阴道分泌物减少及各种炎症。男性骨盆错位会导致精子、精液的生产减少,还会引发前列腺炎、阳痿、举而不坚、性冷淡、性无力等疾病。因此,矫正骨盆错位是根治男女性病的根源,是雄势不减的当年的“秘密武器”。
科学研究表明,因脊椎问题诱发的疾病多达上百种:头晕手麻、颈肩酸痛、腰背痛、视力模糊、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容易疲劳、驼背、长短腿、高低肩、胸部平坦、记忆力不好、臀部萎缩、皮肤暗黄、排泄不畅、性功能障碍、心律失常、便秘、腹泻等都有可能与脊椎失衡有关。所以说,脊柱失衡是百病之源,如果脊椎错位没有矫正,则与脊椎相关的疾病就不能得到有效治疗,这样不仅会耽误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影响身体的康复,还会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
从心理健康层面看,脊椎问题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如驼背、长短腿、高低肩、脊柱侧弯、皮肤暗黄、胸部平坦等问题就会影响个人形象,伤害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习、就业、爱情和婚姻等。同时,脊柱问题引起的睡眠不佳、头晕目眩、视觉疲劳等症状还会诱发一系列焦虑、压抑、自卑等多种消极情绪,加大患者心理负担,而影响到工作效率、人际关系维护和日常生活的幸福指数。
某些因脊椎问题引起的症状还会引起夫妻生活的不和谐,进而影响家庭和睦、对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产生不利的潜在因素。比如:腰椎、骶骨错位导致性冷淡,不育不孕等症。而中老年人的酸痛等症状则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会对他们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脊柱问题不单单是关系个人的身体健康问题,也是关系个人心理健康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总而言之,脊椎错位是人类健康的大漏洞,说脊柱问题是人类身心健康的幕后杀手一点也不为过。
六、正脊的理论依据
1.1西医理论
1、正脊术是依据神经解剖学及生物力学为其理论基础。亦即依脊椎所分佈的解剖学部位,利用生物力学的槓杆原理,採用适合的手法,以巧妙、自然、轻鬆及无痛的情况下,迅速的将脊椎矫正,使脊椎神经得以舒解,除了解除病痛的根源,让每一脊椎神经传导正常,更是一般医疗做不到的效果。不同于打针、吃药,所以无副作用。
2、人的架构:脊椎与骨骼,脊神经负责全身的咨询通路,人体的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由脊椎穿出支配全身躯体及所有器官,所有疾病的疼痛都与“脊神经”是否通畅息息相关。
3、脑干和脊髓是人体“神经脉冲”与脑双向沟通的主要通路,神经传导控制这身体的健康和所有细胞,组织器官及系统的功能。人体重要的神经组织都由骨骼保护着,每一脊椎的正常活动性确保神经沟通的活动正常,脊椎活动的相关(脊骨、椎间盘、韧带、肌肉)都会影响神经传导的正常。
1.2中医理论
人体督脉、膀胱经分布于脊柱与人体背部,总督一身阳气,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阳经,决定了人体的脑髓、肾、脊髓的充盈。脊椎的错位属“筋出槽,骨错缝”范畴,势必影响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和阳气的生发与收敛,间接影响人的寿命。
七、颈椎病的定义分型与临床表现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症状以颈部本能、痛、胀及不适感为主,常在清晨醒后出现或起床时发觉抬头困难,患者常诉说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约半数以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体位,个别病人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可以缓解。此型颈椎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且常反复发作或时轻时重。慢性病程患者主诉头部转动时发生奇异的响声。发作时,患者头部偏向患侧,以缓解疼痛及不适。从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此型实际上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也是治疗的最有利时机。因而这个类型的提出,对于颈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病源于颈椎退变的开始,由于髓核与纤维环的脱水、变性与张力降低,进而引起椎间隙的松动与不稳。椎节的失稳不仅引起颈椎局部的内外平衡失调及颈肌痉挛,且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及两例根袖处的窦椎神经末梢,并出现颈部症状。临床上以青壮年发病居多,少数人可在45岁以后才首次发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等。常诉说不知把头部放在什么位置为好,症状常于晨起、劳累、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早期可有头颈、肩背部疼痛,有时疼痛剧烈.不敢触碰颈肩部,触压则痛,约有半数病人头颈部不敢转动或歪向一侧,转动时往往和躯干一同转动。颈项部肌肉可有痉挛,有明显的压痛。急性期过后常常感到颈肩部和上背部酸痛。病人常自诉颈部易于疲劳。不能持久看书、看电视等;有时可感头痛,后枕部疼痛,或晨起后"脖子发紧"、"发僵",活动不灵或活动时颈部出现响声,少数病人可出现短暂的反射性上肢和手部疼痛.胀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1)颈肩部疼痛和手指麻木感疼痛为根性病变的主要症状。急性期病人活动头颈部可以引起颈、肩、臂部痛,或呈上肢放射痛,常伴手指麻木感,晚间痛重,影响休息。少数病人为防止触碰颈部加重症状,用手保护患部。对急性发病病人,需注意检查是否为颈椎间盘突出病变。慢性发病病人多感颈部或肩背部酸痛,上肢根性疼痛或指端有麻木感。此外尚有上肢肌力减弱、肌肉萎缩。部分病人患肢可呈现肿胀,皮肤呈暗红或苍白色。风寒及劳损可为发病的诱因,部分病人无明显诱因而逐渐发病。臂丛神经根部不同病变部位引起不同的疼痛区:颈5神经根病变其疼痛区为三角肌分布区,颈6神经根病变,其向三角肌部及前臂桡侧及拇指放射;颈7神经病变,沿上臂及前臂后方向中指放射;颈7和胸1神经根病变,沿上臂及前臂内侧向无名指、小指放射;而胸襟的神经根病变引起上臂内侧疼痛。(2)肌力减弱上肢肌力减弱为运动神经受损引起的症状,表现为病人持物时费力,部分病人持物时易脱落。肢体骨骼肌由2根以上的神经共同支配,单独神经受损表现为轻度肌力减弱,主要的神经根受累可出现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3)颈部肌肉紧张颈椎病病人常有颈部发板的症状。颈神经根受到刺激,可反射地引起所支配的颈、肩部肌肉张力增高或痉挛。在急性期,检查多可现病人后颈部一侧或双侧甩肉紧张,局部有压痛。椎动脉型颈椎病有什么典型症状?(1)眩晕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的常见症状。病人因为颈部的伸展或旋转而改变体位诱发眩晕症状。前庭神经核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即消失,发病时病人可有轻度失神及运动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不伴意识障碍。前庭神经病变引起的眩晕性属中枢性眩晕症;迷路缺血性病变属周围性眩晕症。部分病人恶心感,急性发病时病人不能抬头,少数人有复视、眼颤、耳鸣及耳聋等症状。在体征方面,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受限,作颈部旋转或活动可引起眩晕、恶心或心慌等症状;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能听到椎动脉因为扭曲、血流受阴引起的杂音。后颈部拇指触诊能摸及患椎向一侧呈旋转移位,同时棘突及移位的关节突关节部有明显压痛。(2)头痛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在发病时,头痛和眩晕症状一般同时存在。其中枕大神经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因为椎动脉分支枕动脉供给枕大神经,临床上椎动脉痉挛引起枕大神经缺血而出现枕大神经,临床上椎动脉痉挛引起枕大神经缺血而出现枕大神经支配区头痛症状,为间歇性跳痛,从一侧后颈部向枕部及半侧头部放射,并有灼热感,少数病人有痛觉过敏,摸及部即感疼痛明显。另外,副神经周围支配的斜方肌,其根性的病变或该肌外伤后可引起斜方肌痉挛,而从斜方肌穿出的枕大神经支受到挤压诱发临床症状,寰椎或枢椎发生移位时出可刺激从中穿出的枕大神经而发头痛。交感型颈椎病的表现?(1)交感神经兴奋症状①头部症状:头痛或偏头痛、头沉、头昏、枕部痛或颈后痛;但头部活动时这些症状并不加重。②面部症状:眼裂增大、视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窝胀痛、眼目干涩、眼冒金星等症状。③心脏病症状:心跳加快、心律率乱、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④周围血管症状:因为血管痉挛,肢体发凉怕冷,局部温度偏低,或肢体遇冷时有刺痒感,或出现红肿、疼痛加重现象。还可见颈部、颜部和肢体麻木症状,但痛觉减退并非按神经节段分布。⑤出汗障碍:表现为多汗。这种现象可局限于一个肢体、头部、颈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或半侧身体。(2)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交感神经抑制也是迷走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是头昏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增加等。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脊髓型颈椎病感觉障碍(1)躯干有感觉障碍而下肢感觉正常,这种病人的躯干可有条带状痛觉过敏区、痛觉减退区及痛觉消失区;亦有痛觉过敏区及痛觉减退区同时存在者,常表现为上方条带区痛觉过敏而下方条带区痛觉减退或痛觉消失。(2)躯干有感觉障碍而整个下肢亦有感觉障碍,常常躯体的感觉障碍部位和下肢感觉障碍的部位相连,下肢感觉障碍可以表现为单侧或双侧。(3)躯干有感觉障碍而上肢或下肢仅有局部感觉障碍,肢体的感觉障碍或表现为外套状,片状,或仅在指(趾)端。食道型颈椎病的表现?食道型颈椎病是以咽喉干涩、咽喉部疼痛、明显异物、吞咽困难、音哑等咽喉、食道症状。X线侧位片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张、前曲度加大、椎体移位、椎体前缘增生,以及食道后壁粘膜炎性渗出、不同程度的溃疡、憩室形成等病理改变为诊断依据的颈椎病。其症状的轻重于曲度变化的大小、骨赘形成程度,椎体移位的形式及位置、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长短有直接关系。食道型颈椎病咽喉部疼痛、干涩的程度及部位不同于慢性咽炎。慢性咽炎疼痛、干涩等症状多局限于咽颊部,症状时轻时重,并可受上呼吸道感染等其它疾病的影响加重。食道型颈椎病疼痛、干涩感位置靠下,多数病人喉结上部疼痛,随颈项部的活动加强而有逐渐减轻的可能。其咽喉部干涩疼痛较重,异物感不明显。而且异物感症状多在吞咽时发生,不同于梅核气的异物感受情绪影响明显。使用治疗咽喉部和梅核气药物对食道型颈椎病多无作用。或仅在某种程度上减轻,随后又恢复到原程度。而在使用颈椎病治疗方法时症状减轻明显,特别是在纠正椎体移位后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八、胸椎病的定义及临床表现胸椎病是脊柱病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胸椎退行性增生造成,以下位胸椎居多见。其为一系列疾病,包含了胸椎管狭窄,胸椎间盘突出,胸椎压缩性骨折,胸椎关节紊乱,胸椎肌肉劳损,胸椎骨质增生,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胸椎错位,侧弯,筋膜嵌顿等。一般为慢性腰背痛,胸痛,肋间神经痛,手臂麻痛,肩背部麻木,蚁行感,多汗或无汗,胸闷,心悸,头昏,失眠,消化不良,严重时出现站立不稳,行走困难,胸腹出现束带感,大小便异常,截瘫等。1.胸椎病常见的主要表现为胸背疼痛及驼背,胸痛在弯曲坐位时重。2.上位胸椎退变造成的疼痛放射到前胸;3.下位胸椎病变时,疼痛可放射到腹壁,有时误认为心绞痛。4.增生如刺激位于脊椎旁的交感神经,可产生循环障碍等自主神经症状。5.患者因椎间隙变窄而致胸部后凸出现驼背。6.因肋骨活动受限使呼吸幅度减小。7.退变重者如有脊髓受压,则可出现下肢麻木及锥体束征。九、腰椎病的类型及临床表现腰椎病按病因分类可将脊柱病分为损伤、炎症、退变、畸形、肿瘤和其他等原因6大类型1、脊柱肿瘤:原发性脊柱肿瘤,继发性脊柱肿瘤等。2、脊柱退变:肥大性脊柱炎,腰椎间盘退变,腰椎不稳及退行性滑脱,腰椎管狭窄症,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等。3、脊柱炎症:化脓性脊椎炎,脊柱结核等。4、脊柱损伤:脊柱骨折,急性腰扭伤,慢性劳损,椎间小关节扭伤,肌肉、筋膜、韧带以及椎间盘损伤,脊柱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关节劳损等。5、脊柱畸形:发育性椎管狭窄症,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隐性脊柱裂等。6、其他原因: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氟骨症,痛风等。
临床表现:
1、腰痛:多数表现为腰部持续性钝痛、牵扯样痛,久坐、久站时发作,平卧时减轻;另一种为突发的腰部痉挛样剧痛,难以忍受,需卧床休息,此症多是椎间盘纤维环破裂。
2、下肢放射性疼痛: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或先由臀部开始痛,当咳嗽、打喷嚏及用力大小便时,下肢传电般的放射痛就会加重。此外,腿痛重于腰背痛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表现。
3、麻木:神经根受到椎间盘突出部分的压迫,血流不足,缺血缺氧,会在小腿或脚面出现疼痛、麻木等异常感觉。
4、下肢发冷:突出椎间盘压迫或刺激椎旁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出现下肢发冷、发凉、足背动脉减弱等现象。
5、肌肉萎缩:椎间盘在椎管内滞留时间较长者,神经根受压迫,所支配的肌肉无力收缩,营养缺乏,肌肉的力度变废用性软弱和体积变小,患肢腿比健康腿的肌肉瘦弱。
6、间歇性跛行: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充血和脊髓血管的扩张,加重了神经根的缺血程度,患肢出现疼痛,需停下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走路。
7、严重可导致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
十、骶髂关节错位的分型与临床表现
骶髂关节半脱位,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
急性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如弯腰搬取重物时姿势不当;跌倒时臀部着地;肩担重物时突然失足等,身体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转移,身体来不及适应而导致骶髂关节错位。根据受伤的姿势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关节向前或向后错位。
前错位:
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
后错位:
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位。
①.下腰及臀底部疼痛,侧卧位置不对疼痛加重。
②.患者在站立、坐位、卧位时,均采取健侧负重,患侧不能负重。③.患侧膝、髋关节呈半屈曲位,被动伸直则疼痛加剧。④.患侧骶髂关节可有肿胀,较健侧隆起,在髂后下棘的内下角处有压痛和叩击痛。下肢轴向叩击痛阳性。⑤.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阳性,骶髂关节“4”字试验阳性,下肢后伸试验阳性,单足站立试验阳性。十一、针对以上脊柱类相关疾病目前中西医治疗方式1、中西医药物内服治疗2、中医针灸与西医针刀治疗3、西医药物封闭治疗4、传统中医推拿理疗5、西医手术治疗(微创手术、开放手术)6、牵引治疗有采取单一治疗方式,也有采取复合治疗方式,例如单纯针刀治疗,传统中医推拿理疗配合牵引治疗。十二、目前中西医采取方式的利与弊中医主流方式多采取推拿、针灸、药物内服、牵引等方法,推拿针灸是中医学的一种,不用吃药不用打针,紧靠双手和简单器械在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经络循行的路线、气血运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针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具有简易、便捷、经济实惠等好处,身受人们的喜爱。但这些方法取效的关键不在于方式方法的本身,而在于执行这种方法的治疗者,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及扎实的临床基础不但不会有助于康复,而且还有加重的风险。从病理上看,脊柱类相关疾病说到底是椎体由于不同原因改变了原来的位置,刺激与压迫到临近的组织造成一系列临床症状,不以改变偏歪的骨关节为基础的治疗方式都是缓解。西医多采取药物内服、针刀、微创手术、开放手术等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不但对人体的损害大,而且复发率很高,即便相对成功的手术,病人也要承受终身后遗症伴随的痛苦,而且大手术的费用对于国家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十三、陈氏正骨除继承传统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与其它的区别?十四、有哪些改革与创新?十五、对各类患者治疗时须注意的问题?1.由结核菌、化脓菌所引起的运动器官病症不宜进行推拿
2.癌症一般不作推拿
3.皮肤病病变损害处,皮开肉绽及烫伤处一般不宜推拿
4.正在出血的部位不宜推拿
5.脱位处以整复手法为主
6.妇女在怀孕期和月经期,腹部和腰骶部不宜使用推拿手法
7.患者饥饿时及剧烈运动后,推拿时需防止晕倒;
8、若局部皮肤破损皮肤破损溃疡、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禁止在此处作推拿保健。
9、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过度疲劳时,也不要作保健推拿。
10、针对年老体弱、身患多种疾病的患者要谨慎治疗。
11、做好前期的沟通、中期的心理疏导、后期的保养维护
12、明确诊断,辨证施治,避免医患纠纷
赞赏